第一章 继续抗战(1939年3月~1939年10月) 烽烟再起(第8/11页)

事情是这样的。

按作战计划,经莲塘攻击南昌,正面部队放上陈安宝第29军,以军所辖段朗如第79师为主力,刘雨卿第26师策应。最初,莲塘由日军一个联队守备。段朗如带部队压上后,想一鼓作气发起攻势,但因故没被上官云相批准。当上官下令进攻时,莲塘日军已增至一个旅团。接下来,段和上官发生了如下对话。

段:“敌人已增加到一个旅团,我军没有完成任务的可能。”

上官:“段师长!你说什么?完不成任务,就让你负责!”

段朗如扔了电话,召开团长会议,问大家怎样才能既完成任务又保住部队。大家面面相觑。最后,一个团长出主意:组成一个突击队,从间隙中穿过莲塘阵地,混进南昌放把火,回报上级就说第79师已攻到南昌。段朗如认为这个办法不错,就把突击队长的担子压在一个团附身上,并告诉他一旦摸到南昌城下,就给上官云相发电报。

没想到,团附在临出发时溜了。

此人失踪后,段朗如犯傻了。在团附失踪后,段朗如的手下认为事情不妙,叫段赶快下令,发起对莲塘的进攻,但段依旧迟迟按兵不动。

团附这时跑到第29军军部,把段朗如的事告诉了陈安宝,上官云相随之得报。后者正因进攻不力而犯愁,觉得没法向顾祝同交待,于是立马派人抓了段朗如。

一声枪响。

这时候,薛岳正在寻思怎么终止这次作战。副参谋总长兼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虽跟薛岳不合,但这一次也站在薛岳这边。

薛岳在给陈诚的电报中,则这样说:

查南昌、奉新方面之攻击,自四月漾日(23日)开始,已十一天。因我军之装备等不及敌人,而敌人之重兵器、机械化部队与飞机等,能处处协力敌陆军之作战。因此攻击颇难摧毁敌之坚固阵地。现迭奉委座电令:“我军作战之方略在消耗敌人,而不被敌人消耗,避实击虚,造成持久抗战之目的。”故此次南昌之攻击,即在消耗敌人、避实击虚之原则下,预行设伏,采用奇袭方式,四面进攻,冀以最迅速敏活之手段,夺回南昌。现时已持久,攻坚既不可能,击虚又不可得,敌势虽蹙,但欲求五月五日前攻克南昌,事实上恐难达成任务。除严令各部排除万难、不顾一切继续猛攻外,拟恳与委座通电话时,将上述情形婉为陈明。

陈诚把电报转呈蒋介石,后者也没办法,只能就此打住。

前期会战失败,现在反攻又不成。重庆黄山官邸小阁楼里的蒋介石望着滔滔江水,觉得要在战场上做成一件事真是难。

南昌会战后,第9战区既没总结,也没进行检讨。对薛岳来说,他想赶快翻过这一页。

在第9战区,仔细琢磨这次会战的,似乎只有参谋处副处长赵子立。

在赵子立看来,日军强渡修水时,背后是安全的,从九江到德安,从德安到修水北岸,补给线完全控制在其手里;当渡赣江,逼近南昌时,其背后的情形完全变化了,除补给线拉长外,身后和侧背都是中国军队(李觉第70军和夏楚中第79军虽撤下来了,但并没丧失战斗力)。在上面这种背景下,只要大家努一把劲儿,对孤军深入的日军形成包围并非不可能。而且,日军强渡修水时,动用了大量炮兵,但渡赣江时,炮兵已减弱到原来的五分之一。他认为,无论薛岳,还是罗卓英,当看到日军强渡修水,连克多座县城而逼近南昌时,只有南昌失陷在即这样一个判断,而没看到整个事态的进展是对中国军队有利的。在误判下,中国军队没能对深入且数量并不庞大的日军形成层层抗击和反包围。他举了武汉会战之万家岭战役的例子。当时,各路大军奔向万家岭围歼第106师团,当日本人的援军经星子县前往万家岭搭救伙伴时,却被王敬久的部队长时间层层阻击于星德公路(星子到德安)。

赵子立觉得,只要中国军队形成了包围态势,当时日军未必会侵占南昌。他坚持一个观点:日军打南昌和后来打长沙的作战目的相同,意在捕捉第9战区野战部队的主力,而非一定要占领这座城市。但是,赵在这一点上的判断基本上是错的,打南昌和打长沙的背景不一样。正如前面所说的,打南昌是武汉会战的一步,对日军高层来说是既定的,是要决意长期占领的,通过占领南昌锁定中南战场格局;打长沙则别有不同,那时候南昌已经陷落,中南战场格局基本已定,这种背景下的前三次长沙会战,日军高层的目的已不再是长期占领城池(尽管冈村宁次对此持反对意见),而是打击第9战区的野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