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朝鲜托管政策的确立与苏联占领北朝鲜(第5/6页)

[56]

美苏在莫斯科三外长会议上的表现实则反映了美苏两国政府当时在朝鲜问题上的不同考虑。

美国当时在朝鲜问题上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为了避免美国背负“破坏战后国际合作”的骂名,不得不继续延续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上与斯大林达成的口头协议,战后对朝鲜实施托管。另一方面,美军通过近4个月的实地占领,已深深感到托管制在朝鲜的不可行性。11月20日,美国国务院驻南朝鲜代理政治顾问兰登在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报告中,强调必须放弃托管的做法。他说,“根据我一个月来在解放了的朝鲜的观察,相信我们应该放弃它(托管)……托管看来是行不通的,因为朝鲜人肯定不会接受,恐怕要用武力才能实行”。美国驻朝占领军司令霍奇在给麦克阿瑟盟军总部的报告中,也承认南朝鲜存在着日益增长的反美情绪,认为朝鲜人要独立的愿望高过一切,而且要求现在就实现独立。由于托管在一切朝鲜人的心目中是一把当头的利剑,他认为如果仍然执行托管原议,那么朝鲜人有可能真的起来造反。因此,他认为美国政府不如顺水推舟,采取积极行动,清除三八线这个障碍,以便统治朝鲜,发表放弃托管的明确的声明。[57]美国作为托管制的构想国,此时却真真切切地感到:在朝鲜实施托管成了手中的“一块烫手山芋”。

因此,尽管美国认可在朝鲜建立托管的协定,但在莫斯科会议上一直避免谈与“托管”直接相关的议题,甚至在会议中更改提案及议程,转而谈建立统一行政机构的问题。而美国最终作出让步并接受了一个以苏联草案为基础的有关朝鲜问题的莫斯科协定,笔者推测其动机在于:①苏联的草案提出通过临时政府实施托管,这样借托管制之名,美国可以牵制苏联在朝势力的扩张;②以苏联草案为基础,可以让苏联承担“主张托管制”的罪名,从而引发朝鲜民众的反苏情绪。在决议公布当天,美国的无线电广播就转播了如下通报:“在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上,根据苏联的建议,通过了关于对朝鲜建立期限为5年的托管制的决议。”[58]莫斯科协定公布后,南朝鲜报纸立即出现了苏联主张托管朝鲜、美国坚持反对立场的报道。[59]这进一步凸显出美国在托管制问题上的变化,以及在宣传上的导向。

应该说,到莫斯科三外长会议,苏联在朝鲜问题上的态度一直未有大的变化,即通过托管制促使朝鲜独立,在美苏合作协商的前提下解决朝鲜问题,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亲苏的朝鲜政府。苏联政府加入莫斯科外长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磋商,其意图是制造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因为如果在基本要求上与朝鲜人和美国人背道而驰,在政治上是不适当的。与此同时,莫斯科又非常关心应缔造怎样的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才能维护苏联在战略上和经济上的利益。[60]

苏联在为参加1945年12月莫斯科会议的苏联代表团准备的多个方案中,有一个方案在会议前就制定出来了。这个方案的内容有三:第一,对成立独立临时朝鲜政府、朝鲜民主宪法、地方自治机关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成立由苏美英中代表组成的委员会;第二,委员会的建议交四国政府审议;第三,在明确对日本的联合管制后,苏美政府应命令驻扎在朝鲜的苏美军司令,责成他们派代表就重要问题进行讨论。[61]苏联的这个方案虽然未谈及托管问题,但并未放弃四国合作解决朝鲜问题的主张。第三款表明,苏联非常关心与美国共同参加对日本的管制。苏联建议成立由苏、美、英、中组成的对日理事会,由理事会决定和实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又一次证明了苏联试图通过托管制扩大势力范围。为讨论朝鲜问题,苏联代表团准备了多种方案。[62]这些方案彼此相近,都谈到了成立临时朝鲜政府问题。除一个方案是在会前制定出来之外,余者都是在会议期间制定和修改的。多数方案主张:成立由苏美统帅部代表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在委员会协助下成立临时朝鲜政府。这表明苏联竭力争取在托管朝鲜上单独与美国打交道的意图。最后一个方案确定了苏联托管朝鲜的方式:苏美联合委员会的建议交苏美英中政府审议,在与临时朝鲜政府协商后,达成四国托管朝鲜5年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