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谋不臧 山穷水尽(第19/39页)

邱清泉兵团是以第五军为骨干而扩编的,把第五军原有的三个师,扩编为六个师,成立两个军——第五军及七十军。另配属七十二军、七十四军及一百军的一部(另一部在黄伯韬处),总兵力约有十二万五千人。

敌我兵力的比数,适为四与一之比。虽然在战斗初期,被黄伯韬牵制一部共军,但到黄伯韬被围一週后,粮弹两缺,已失去攻击力量,陈毅只留极小部份兵力及土共、叛军等困住黄伯韬,而把全部力量用以对付邱清泉部的来援,战场上火海人海,惊心动魄,战斗的激烈,为从前所罕见!

(二)邱清泉于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夜间,接到徐州剿总的命令,驰援碾庄,解救黄伯韬之围,十三日即由徐州以西的砀山到徐州,立即马不停蹄、夜以继日的衔枚疾走,十四日晨即到达前线,以第五军在左,七十军在右,担任主攻,而以配属部队担任侧翼掩护及维持后方交通补给线的安全。即刻开始向共军攻击前进。

「围点打援」,本是共军一贯所用的战法。但在这次救黄战役中,却不同以前,陈毅把「打援」改成了「阻援」。这种战略的改变,却增加了邱清泉的困难。因它成为一种坚强的阵地战。

陈毅改变战略的原因,可能是因他以前在苏北曾吃过邱清泉的大亏。过去在盱眙汊涧地区,陈以八对一的优势兵力,猝然向行动中的邱清泉部猛扑。经过一日的剧战,「人海」终在「火海」裏消沉了。

当时陈毅对戍守徐州的国军兵力自然看得很清楚。李弥兵团固守徐州市区不能缺弹,孙元良兵团力量不够,无力解救黄伯韬之围,算来算去只有邱清泉了。这在陈毅的痛苦记忆中会提醒他,这个援军不能「打」——最有效的办法,只有「阻」了。

陈毅既料定邱清泉会由徐州来援,遂于围困黄伯韬时,先在碾庄与徐州之间的鼓山到虎头山、大庙、陈庄、王家园一带,纵横数十里的地区,构筑纵深阵地,以四个纵队的兵力,据守阵地,等待国军。邱军抵达时,陈毅的部队已经等了三天,其阵地更加强到十分坚固的程度。

陈毅对邱、捨打用阻

邱清泉在开始攻击前,已了解了当面敌人的情况,特召集全军高级干部会商怎样打法,要各干部提供意见,计有两案:

(甲)以迂为直——绕过当面的共军,直驱碾庄,打破共军的包围,救出黄伯韬。

(乙)採稳扎稳打战法——先击溃当面的共军,再趋碾庄解黄伯韬之围。

经过一阵论战后,邱清泉卒採取了第二案。理由是:第一案太过冒险,因为邱氏一生的战术思想指导,在「隐」「奇」「变」三个字,而不主张冒险。迂迴到达碾庄,是可能的,但在中途会不会成为黄伯韬第二,却没有人敢负这个责任。因为刘伯承有九个纵队摆在邱清泉军的右侧背,威胁太大。迫于当前形势,不能不採取稳扎稳打的战法。

在开始攻击的第一天(十一月十四日),邱部第七十军的冯团,便吃了相当大的苦头。激战一日一夜,始将一个依山带垣的村庄攻下,而全团的伤兵,几达五份之一。这种伤亡数字,创第五军作战以来的最高纪录。因为,这次的战斗,完全变成了攻坚。

这一带的地形,又全是崇山峻岭,好似阶梯一样,一个山头高过一个山头,一直到鼓山,才算达到最高峰。过了鼓山,一泻而下,便可直抵碾庄。在每个山头和每条山岭间,都有共军的坚强工事,而且阵地是纵深配备的。使攻击的部队不仅是攻坚,更要仰攻。

本来,邱清泉是不主张夜战的。因夜间难以观测,不能发挥优良武器的最大效力。这时的情形可不同了。水不紧,鱼不跳。徐州剿总的电令,不断的传来。迫着邱清泉打破向例,进行夜战。

因此,战斗的重点,已由长兵转为短兵了。「长兵短用」,是是第五军在抗战时的名言,毕竟对共作战与抗日不同。放弃优势火力,而与共军短兵相接,是捨长取短,徒增伤亡。而邱清泉亦在所不计。每到黄昏后,即能看到星光(曳光弹)直飞,火花乱溅,纵横数十里,全成了一片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