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谋不臧 山穷水尽(第21/39页)

假如能在黄伯韬被围之日,即令邱军迅速驰援,纵令陈毅派有四个纵队阻援,但因无坚强工事作为有力掩护,凭着邱清泉的激昂士气、优越火力,对付劣势装备的共军,大可以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决不需要四昼夜的浴血奋战,始能攻到鼓山。

又假如邱清泉的行动「神速」,必令共军陷于忙乱,失去充份準备和部署的时间,纵令刘伯承要在最紧急的关头加入战斗,亦不可能及时赶到,邱军又何至会有后顾之忧!

迟疑不为、贻误戎机

因为刘峙耽误了三天宝贵时间,才使邱清泉陷入了陈毅在鼓山以西所设的陷阱——纵深数十里的坚强阵地,寄身锋刃,浴血苦战,亦不能得到迅速的进展。「迟疑与不为,都能陷军队于危殆」虽是典範令上的原则,亦是给刘峙将军的写照。因为他「迟疑」、「不为」,白费了三天的宝贵时间,不令陷邱清泉于「危殆」,更连带的送掉了黄伯韬!

记得在那年十一月十二日夜间,邱清泉接到刘峙总司令的电话,十三日拂晓即出发,下午到达徐州并未停留,夜以继日的前进,十四日晨,已进抵共军阵地前线,即开始部署攻击,可说绝未误时间。如是说邱军误的话,只有十二日接过电话午夜后的那段时间,邱军不曾夤夜出发。不,刘峙总司令在电话裏,只叫邱清泉明天到徐州接受「新任务」,并没有说明是救援黄伯韬。这可能是刘峙的精细处,没有过早暴露企图,或由于电话中不便明说吧。纵令这裏有所耽误,也是不能写在邱清泉的账上的。

因此,在援救黄伯韬战役的开始,已蕴藏了失败的因素——没有把握时间,捕捉战机。这是刘峙总司令在援黄战役中,应负的第一项责任。

旧事重提、犹深叹息

二、指挥不适当:前面已经叙过,邱清泉援救黄伯韬失败的主要关键是因刘伯承部猝然加入战斗,要切断邱军的后路。一个邱清泉对付陈毅及刘伯承两个人;一个兵团要和将近五十万的共军战斗,这是多么艰巨的一个任务。否则,凭邱军装备之佳、锐气之盛,没有救不出黄伯韬之理。根据过去的战例,邱清泉曾在苏北盱眙、天良一带把陈毅所部打得落花流水;又曾在鲁西鉅野,把刘伯承部打得溃不成军。为什么邱军在徐州不能取胜呢?一对一则可,一对二则兵力太相悬殊,如能保持不败,已属难能可贵,还能期望邱军把陈毅、刘伯承一齐打垮?

邱清泉激战身亡

刘伯承参入战斗后,刘峙总司令又没有作出适当的处置,依当时的情况,最低限度有两件事是可以做得到的:

(甲)刘伯承部由宿县到徐州,不是一蹴可及的。而且他是几个纵队的大部队行动,即使是一个麻雀飞过,也会有一个影呀!不能说一个大部队的行动,竟毫无蛛丝马迹可寻?唯一的卸责办法,只有说当时徐州剿匪总部没有情报。

假如徐州剿总能即时侦知刘伯承部的行动,事先作出适当的处置,便不会影响到全局。或儘早告知邱清泉作适当準备,也免得事起仓卒,手忙足乱,要连夜从前方抽调部队去稳定侧背,而鬆驰了第一线的战斗。

由于徐州剿总没有情报,而邱清泉也只注视当面的情况,没有顾到以外的变化。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至今回忆,犹深叹息!

(乙)李弥的部队,不是一个不能打的兵团。在抗战时期,扫归杜聿明指挥,曾有甚多表现。但在徐蚌战役中,始终被剿总「冻结」在徐州,使它没有一显身手的机会,诚令人不可解!

当刘伯承攻击邱清泉侧背时,如按当时实际情况而言,李弥兵团早就应该要行动了,不知为了什么,宁愿坐视战局逐日恶化,亦不肯动用李弥部队,这是刘峙总司令的最大失策处!

综合以上所述各节,可知援黄失败的癥结是:

第一、当邱清泉攻克鼓山,已胜利在望时,忽然半途杀出李逵,拦腰一击,影响全局。倘刘伯承不在最紧急关头,突然加入战斗,由陈毅一人独战邱清泉,则援黄战役即可胜利结束。因纵深数十里的坚强阵地,已被邱军攻克,制胜锁钥的鼓山,已握在邱清泉手裏,从此直下碾庄,轻而易举,怎会遭到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