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谋不臧 山穷水尽(第18/39页)

邱氏接到「惩罚令」时,大略看了一遍,神情如常的笑了一笑,便顺手交给他的参谋长。这位参座把命令拿在手上,也是一面笑、一面看;我看他们都笑,也只好陪着笑一阵,不便多说话。消息传出后,邱军的一般部属却沉不住气了。愤愤不平地纷纷发表意见:「同在一次战役中打胜仗,为什么有『奖』与『惩』的不同处分?」「假如我们不参加豫东会战,黄伯韬单独可以打胜仗吗?」⋯⋯

邱清泉内心裏反应如何,笔者无法乱加忖测,但他当时看到部属们愤然不平,曾向大家解释说:「上面对下面,就像大人对小孩子一样,打一把、抚一把的,这算不了什么!」

邱氏对此事最露骨的一次表示,是和我们谈到「国防部不承认收复开封」时,显然有一种不愉快的神色,流露在他的眉宇间。但是,这种「不愉快」,绝不是对黄伯韬,而是对国防部。邱氏为人敢作敢为,有时不免略露骄矜之态,但他却是傲上而不凌下。事实上,黄伯韬并没有给他「奖」或「惩」的权力。同时,邱对黄也没有由「羡」生「嫉」的心理。因他把「奖」和「惩」,都看作是一件「算不了什么」的事。事实上,果然不错,当豫东战役结束后不久,邱清泉的第五军便扩编为第二兵团,而邱氏亦升任兵团司令,所谓「惩处」,不过如是而已。

因此,在邱、黄之间,实在找不出有「恨」的根苗存在。既无憎恨,何谈报复,一时的流言蜚语,若非捕风捉影者的揣测之词,便是当时共军方面有意製造的谣言。

同功异酬 共谍杰作

至谈到当时邱军「收复开封」这个问题,假如邱清泉部经过兰封时,不接受豫省主席刘茂恩等人的要求,一直驰往豫东,将刘伯承等股共军击败,自然不会横生枝节,弄出对邱黄「同功异酬」的处分。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当时情势下,开封应不应该收复?

按开封绾毂中原,又是河南的省会。如令其长久落在共军手中,不仅东西交通截断,而且在国际上,亦将发生不良影响。假如不是像邱清泉这样勇于负责的将领,能在行军途次,挥军前往收复,这座开封名城,还不知要多受几许蹂躏哩!

虽然,当时国防部并没有说过开封不应该收复,而只是「不承认」是邱清泉收复的。这样一来,便成了一件「对人不对事」的公案。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邱清泉的「骄傲」性格所促成的。这话也许有几分理由。因为邱氏统率精锐,百战功高,除对蒋总统竭诚服从外,对其他的人,一概不大卖账。以致遭到许多人的嫉恨,遂对邱氏的第五军,敢怒而不敢言,不惜多方打击。例如:「第五军的纪律如何坏!」「第五军的官兵如何骄傲!」⋯⋯只有一样不宣传,那就是「第五军的战绩」。这些指摘与攻讦,多数来自国防部,只要邱清泉到南京去一趟,就能带回来许多的「消息」。

当时也有人怀疑邱黄同功异酬一幕,其实是渗透到国防部的高级共谍的「杰作」,所以要演这么一场戏,其目的却在破坏国军的精诚团结。接着徐蚌会战揭幕,又造出了邱清泉对黄伯韬「见死不救」的谣言,使国军自乱步骤,自陷绝境!

由此可知,邱清泉在徐蚌会战初未能解救黄伯韬的碾庄之围,其真实原因,绝非所谓私人「恩怨」问题而致「救援不力」、甚至「见死不救」。何况邱清泉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他何尝不了解到黄伯韬的失利,对整个战役及全国局势所发生的影响为如何!莫说邱黄之间并无「恩怨」,即使有的话,面对紧急战况,也会想到唇亡齿寒,又岂肯因私废公,自取覆亡呢!

当年陈毅怕邱清泉

至黄伯韬被围碾庄,邱清泉救不到黄伯韬的原因,真是「救援不力」?抑或有其他的因素存在,兹据笔者当时亲身目击的实况,叙述如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研究一次战役的成败得失,先要明了双方所使用兵力的多寡,才能作为评论的依据。

当黄伯韬部在碾庄被围时,一般的形势是:

(一)当时陈毅所部窜到徐州地区的兵力,共有十一个纵队。在战斗开始时,陈毅以七个纵队包围黄伯韬,另以四个纵队迎击来援的国军。当战斗进入最高潮时,又加入了刘伯承部的九个纵队,及土共魏凤楼部,和叛军化文、冯治安部,总数在二十个纵队以上,不下五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