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谋不臧 山穷水尽(第14/39页)
争取长春警备司令是前因
杜聿明与孙立人发生争执,可远溯至卅五年国军出关初期,兹分述于后。
一、新一军係于卅五年四月间,国军已收复锦州、营口、瀋阳等大都市之后,始登陆至铁岭前线,参加国军对四平街的攻击战。四平街之战,持续多日迄无显着进步,迨国军在貂皮屯俘获林匪总部作战科长王继芳,因此匪军在东北实力与部署秘密遂为国军所尽悉。杜聿明当新六军自本溪迂迴至四平前线后,立即下令前线部队实施总攻击,造成戡乱史上有名的「吉长大捷」,一举收复长春、吉林等七十多个城镇。杜聿明立即宣布新六军军长廖耀湘为长春警备司令,因此招致孙立人的愤慨与不满。
盖在当年,东北国军有一不成文规定,新收复之大城市警备司令,多半是由出力最大及首先入城之部队长担任;如赵公武任瀋阳警备司令、陈明仁任四平地区绥靖司令等;其后赵公武指挥五十二军攻取本溪、安东时,瀋阳警备司令仍由其遥领,而由其副司令彭璧生代拆代行。
孙立人认为,新一军虽然出关较晚,然抵达东北后,即投入四平街攻防战中,使铁岭国军阵地危而复安。共匪在四平崩溃后,新一军尾随共匪之后,一路上追奔逐北首先进入长春,长春警备司令一职,无论如何也不应由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担任。
杜聿明则不作如是看法,他认为林彪匪众在四平坚拒国军前进,已使国军师老无功。四平街局势之开朗,实应归功于新六军与五十二军攻克本溪后,新六军未遑休息,便立刻自本溪,仿当年日俄战役时,日军自本溪迂迴四平战术,促使匪军崩溃。并且,在长吉大捷一役上,新六军一路穷追猛打,使匪军无法立脚,才能够顺利接收长春;据长官部所接报告,首先进入长春的是新六军部队。
杜聿明与孙立人谁为长春警备司令问题,争执的结果,最后还是杜聿明让步,改派孙立人为长春警备司令,从此两人嫌怨已深,肇致了日后的公开决裂。
二、孙立人认为杜聿明偏爱五十二军、新六军、七十一军,东北国军中最受歧视的是新一军;五十二军廿五师为杜聿明出身之处固不必谈,新六军、七十二军与杜聿明亦渊源甚深。孙立人并认为他是国军将领中,惟一非黄埔军校系统军人,渠之受歧视决非偶然。
杜聿明则认为孙立人,自恃为美国军事学校毕业,自视甚高,其心目中除了美国人以外并无长官存在,长官部的命令他根本就不重视。
三、在迎击共匪第四次攻势中,杜聿明着眼全局,认为应趁共匪倾巢而出的机会,以新一军犀利的火力,捕捉共匪主力予以歼灭性打击。盖当时共匪在战场上兵力虽佔优势,其装备训练,究非曾经远征缅甸纯机械化的新一军对手。杜聿明对孙立人不认真执行命令甚为恼火,并认为倘去年孙立人不对长春警备司令志在必得,则今日在冰天雪地中作战者必为新六军,有新六军听其指挥,局势当不致如此艰苦,歼灭共匪主力目的当可完成。
孙立人则着眼于德惠之解围,德惠守军为新一军五十师固在其繫念之中,保卫长春的安全亦係其最关心的任务。孙立人并认为新一军只能完成求胜任务,无法处处兼顾;他并认为杜聿明在此冰天雪地中,欲与共匪求决战,在时机上不太适合,且无必胜把握。
四、杜聿明心中认为孙立人最不可原谅者,为渠在农安被围之际,几乎为匪所俘,而孙立人在长春视若无睹。
孙立人则说,新一军其时正在艰苦作战中,并非坐视不救,而是被匪军纠缠下一时无法出击。
以上四点,为当年瀋阳各界对杜孙失和的普遍传说,但证之以后发展,均与事实相符。在共匪第四次攻击结束以后,杜聿明召开作战检讨会议,在会议席上杜聿明与孙立人又发生严重争执;散会后,杜聿明立派参谋长赵家骧乘专机飞往南京,晋谒最高当局,将实际情形有所报告,赵家骧自南京返瀋阳后,长官部立刻发表孙立人调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其所遗新一军军长缺,由坚守德惠的潘裕昆师长升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