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抚躬自问 痛定思痛(第7/19页)
东北厂矿机器,多为俄人劫掠而去。小丰电厂原有六部巨型发电机,俄人掠去其四;鞍山铁厂原有炼钢炉九个,俄人掠去其六,为共党破坏两个,仅余其一可供使用。抚顺煤厂亦因设备缺欠,产量锐减。故东北需要机器至为迫切。为增加生产计,乃以东北多余之煤及大豆,换购境外之机器,旁及米麵棉花纱布等物,以补境内生产之不足。
又为调节及充裕物资起见,规定输出物资,只许换取外汇或与其他各地交换货物。商人汇款出境,必须保证购入民生日用必需品,但绝对禁止官僚资本混入投机。
以上防止浪费,增加生产,争取境外物资等项措施,都是为了安裕民生而发,自不待言。
关于充实战力方面,我们作了以下几件事:
一、军人不务正业,如上文所说开舞厅、走私、作生意等等,如一律放任不管,则久而久之,谁还肯练兵打仗,出生入死?故均严格加以取缔。军人如都能恢复正常军人生活,自可收充实战力之效。
二、瀋阳大街小巷到处都可看到游杂部队之番号,其他各地亦大同小异。一九二一年前后的广州,有官多于兵,兵多于枪的怪事,东北当日情形,亦正可与之媲美。这般人骚扰百姓则有余,以言剿共戡乱,实如风马牛之不相及。因规定凡未奉政府核准之任何名义之游杂部队番号,均须一律取消。其中如有素质较好之官兵,另派国军中予以适当安插,余则交由地方政府使设法从事生产工作。
三、东北地方原有十三个保安司令部及其所属部队,另外尚有十二个步兵支队,及骑兵部队大小单位甚多,大都空虚紊乱,不堪作战。为充实战力,乃加以整编。将步兵分别整编为三个军,将骑兵改编为骑兵司令部,辖三个旅及两个独立团,其余编为三个团。所有整部队其待遇与装备均与国军同。
又为便于指挥作战,复将原有及新编之十一个军及其配属部队,编为四个兵团司令部,分别统率。如此单位略为简化,层次比较分明,指挥较有系统,军纪亦稍严肃。
四、东北各省尚各拥有保安团队,大多只存番号,无实力之可言。但经费均照编制开支,虚靡国帑,莫此为甚。因亦一律加以编併。除辽宁、辽北、吉林三省保安司令部原有两个保安团各编併为一个团,安东、松江、嫩江三省保安司令部各改为民政厅保安科,原有一个保安团保留一个保安队作为省府守卫之用外,其他各省保安司令部及保安团,一律取消。剩余兵员以之充实保留之保安团。编余干部即集中训练,以之从事共区内之地下工作。
以上关于整饬内部,安裕民生,充实战力,我们所做的事,绝无好高骛远之处。总而言之,还是前边说的那句话,我们只是纠正一些太不正常的现象,使之归于正常而已。
此外应当说一说的,是我到东北后指挥作战的经过。
我到东北之前,敌人已经发动过五次攻势,我于九月一日到东北,九月六日,敌人就发动了第六次攻势。
东北敌我兵力,在前五次攻势中,大致不相上下,不过共军补充得快,战斗的伤亡,随时可以补充起来。而且被裹胁的新生力量,有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到他们发动第六次攻势时,敌我兵力已众寡悬殊,几成二与一之比。我当参谋总长,这情形是清楚的。所以在未离京之先,已有请派两个军加强兵力计划,但当时有人以东北冬令无法作战为理由,阻挠增兵计划之实现。殊不知东北春末解冻后,雨季水汛,继之以青纱帐起,才真正无法用兵也。
共军第六次攻势,由九月六日开始,直到一九四八年一月八日,暂时算是告一阶段。在这次攻势中,共军使用兵力,计由林彪指挥的第一、二、三、四、六、七、八、十、十一等九个纵队,又热河兵团所属第八、九两个纵队,合为十一个纵队,所辖三十四个师、八个旅,总兵力约达四十万人,其他公安及军区部队兵力,亦在十万人以上。国军的兵力有正规师二十六个师,暂编师十一个师,可参战人数约在二十万左右,尚不及共军的半数。
就当时敌我态势来讲,共军据有广大地区,容许其机动集中。我则侷促于都市的点线防守,虽在运用上能分区力求集中,而在主动上已经失却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