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湘江北去历尽沧桑话湖南(第15/16页)
周行逢把长沙治的有模有样,但朗州方面却发生了塌天的大事,周显德二年(公元 956年)二月,岳州防御史潘叔嗣因和王逵产生矛盾,煽动部下作乱,攻入朗州,王逵战死。潘叔嗣看上了长沙,指令朗州官员去长沙请周行逢居朗州办事,让周行逢把长沙腾出来。周行逢和王逵情好相悦多年,王逵一死,难免狐悲。潘叔嗣能杀王逵,照样能杀他周行逢。周行逢将计就计,留下心腹弘万权守城,率军驰入朗州,接管武平军军事,给了潘叔嗣一块“骨头”-行军司马。潘叔嗣竹栏打水一场空,行军司马哪有武安军节度使风光,装病不去。
周行逢大骂潘叔嗣:“嫌官小?我就是从行军司马干起的,武安军官大,我能给你吗?”手下给周行逢出主意:“潘叔嗣反复小人,久必为湖南祸首,将军不如把他骗来,说把武安军给他,等潘某一到,刀斧的伺候。”留下潘叔嗣对自己实在是个麻烦,便派人去骗潘叔嗣,潘叔嗣当然愿意,不听手下劝告,美滋滋的来到长沙准备当湖南王。
周行逢跟真事一样,亲自到城外迎接,边说边笑,潘叔嗣心里这个美啊。等到了帅府,周行逢立刻翻脸:“大胆潘叔嗣!王公待你可谓厚矣,衣锦衣,食玉食,你手刃王公,弑主是为大逆罪。我觉得我们关系还不错,屡次忍让,你却得尺忘寸,长沙岂是你这等人所该妄想的?”潘叔嗣刚要辩解,刀斧手就将他拿下,杀于当庭。
刘言、王逵、潘叔嗣这些“准湖南王”都不在了,在湖南唯一能呼风唤雨的,只剩下一个周行逢了。同年七月,周世宗柴荣下诏,正式任命周行逢为武平军节度使,兼领武安军、静江军。马殷开创的湖南,传来传去,居然传到了一个外姓周行逢手里,马殷地下有灵,当会如何感慨。
不过周行逢主政湖南,受益最大的就是百姓,周行逢为人严整,治政有方,马家那帮少爷们哪个也不如周行逢。周行逢当政后,革除马氏时代制定的“刮民制度”,拿一些地痞流氓开刀,贪官污吏一个别想在他手中混饭吃,选贤任能,湖南局势刷新如初,士民大悦。当然,周行逢做为一路枭雄,生性雄猜,动辄杀人。虽然有些人确实该杀,但他的正妻潘氏却不这样认为,潘氏非常象马希范的老婆彭氏,“陋而刚决”。经常劝周行逢:“宽政得人,严政失人,相公不可滥杀。”周行逢不想让女眷干政,十分不高兴:“女人家头发长见识短,你知道个什么?军政上的事情你少过问。”
潘氏的脾气大,一生气就跑到乡下去了,周行逢对发妻感情深厚,派人去请。潘氏虽然回去了,但不住在帅府,自居一舍,带着奴婢自耕自织,还经常跑到帅府中给周行逢交税,周行逢哭笑不得:“夫人何苦!我缺这些东西吗?”潘氏冷言:“国家财政多出赋税,如果我们家首先违例,别人会怎么看?”见周行逢一笑,又道:“妾之所以不愿回,在于夫君用法严刻好杀,万一祸变,我可不想陪你死。”周行逢知道夫人是好意,行法略有宽松。
周行逢是湖南王,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中,有时就必须下重手,将惰兵骄,官贪吏墨,对这样的人是不能手软的。对他们手下留情,就是绝了百姓的生路。不过罪及首谋就行了,不要大开杀戒,会“折阴寿”的。当然这些宿命观点我们不能相信,但心中自有鬼神,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湖南在周行逢控制的这几年中,百姓不能说安居乐业,但至少要比马氏兄弟时代好多了。只是周行逢“寿禄”不永,在湖南做了几年人上人,到了宋建隆三年(公元 962年)十月,周行逢得了重病,自知不免,召集长沙文武,把十一岁的儿子周保权托付给他们:“衡州刺史张文表是我旧交,为人凶狠,保权年幼,我死后,张文表必反。你们都是我故人,务必善保这条周家血脉,除掉张文表。实在不行就归附朝廷,不能让湖南落到张文表手中。”
张文表闯荡江湖几十年,自持有平湖南大功,听说周行逢死后让十一岁的娃娃当湖南王,大怒:“周氏之兴,我出力最多,周行逢死了,湖南也应该交给我。让我去拜一个吃屎的娃娃?休想!”张文表假装奔丧,路过长沙时,杀掉谭州留后廖简,然后霸占了长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