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卷(第4/11页)

黄巢自从和王仙芝分道扬镳之后,感觉跟在王仙芝屁股后面当小跟班总不是个办法,这样下去,永远都不会有出头之日。现在自己单干,正好给了自己展示才能的机会,现代人也何尝不作如是想:与其给别人当高级打工仔,不如自己当个小老板,不用每天给别人点头哈腰赚点辛苦钱了。事实证明,黄巢的单飞是正确的。黄巢北上山东后,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黄巢攻下郓州,杀掉之前的手下败将郓州刺史薛崇。进而又克沂州。

也许是黄巢和王仙芝的缘份还没有走到尽头,这一年的四月,王仙芝的心腹尚让北上嵖岈山,黄巢知道后,也南下嵖岈山,与尚让会合。不久王仙芝也来了,两处义军又合兵一处,攻打宋州(今河南商丘),将平卢节度使宋威困在城中。但唐朝这个时候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右威卫上将军张自勉率兵与起义军交战,唐军大胜,起义军损失惨重。关于这次失败的原因,史书不详。但分析一下,可能是义军有两个中心指挥,号令不能专一,军心不稳。加上义军围困宋州,久攻未克,被唐朝援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次失败后,义军南下,但王仙芝部和黄巢部是分开行进的,互不统属,各打各的。

王仙芝率部攻占鄂州(今湖北武汉),力量有所恢复。这个时候,唐朝见义军再一次分裂,便混水摸鱼,先搞定王仙芝。于是又一次的招安王仙芝,双方再次上演招安和反招安的肥皂剧(你们也不怕观众审美疲劳?)。上一次王仙芝被黄巢砸了场子,没有机会“痛改前非”,这次他不想再放过机会了。王仙芝派亲信尚君长前往长安谈判,哪想到尚君长半路上被平卢节度使宋威捉了正着,宋威比较无耻,谎称擒贼有功,而唐朝主事太监田令孜的亲信,宦官杨复光却说尚君长代王仙芝前来投降的。一番扯皮之后,也说不清楚,干脆将尚君长杀了,尚君长死的这个地方名字也特难听,叫什么狗脊岭,尚君长这个冤啊。

王仙芝得知尚君长被杀,感觉自己又一次被愚弄了。王仙芝率众再一次攻打江陵。驻守江陵的荆南节度使杨知温实在是个搞笑人物,这位杨大人喜好一点文学,经常之乎者也的。得知王仙芝部准备攻城时,他反而说报信的人在胡说八道。等到王仙芝部兵临城下的时候,正值大雪,杨知温接受属下的祝福,还没等摆酒赋诗呢,王仙芝部已经攻下外城。属下请求杨大人去前线督战,鼓舞士气,可杨知温却穿的衣帽整齐,跟上朝似的。当他看到唐军固守内城时,突然诗兴大发,写了几首诗,还让属下评论诗写的怎么样。不过杨知温也不是傻子,知道江陵危在旦夕,忙派人去请救兵。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接到急报,连忙出兵去救。半路上遇上了驻守襄阳的沙陀兵,便一起去抄王仙芝的后院,没想到王仙芝吃亏不长记性,又一次被唐军从背后插上一刀,大败而去。

王仙芝败后,又去攻打申州,结果被唐朝的招讨副使曾元裕打败,这次败的比王仙芝经历过的任何败仗更加惨烈,王仙芝在申州丢下了近万具义军将士的尸体,同时又有一万多义军被唐军招降。王仙芝这个郁闷啊,仗怎么越打越窝囊了。王仙芝再一次打起精神,去攻打蕲州(就是两年前被黄巢胖揍的地方),准备东山再起。可是王仙芝的人生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了,申州之战后,唐朝的招讨使曾元裕(已经取代原招讨使宋威)紧追王仙芝不放。王仙芝这哪象是出征,更象是逃跑。曾元裕的速度很快,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追上了王仙芝,生龙活虎的唐军和尽显疲态的义军在黄梅展开了生死决战。王仙芝的起义军全军覆没,仅战死的就有五万多人,曾经轰轰烈烈做下一场大事业的盐贩子王仙芝也战死于阵中。

一般都认为石敬瑭是沙陀人,史家多把后唐、后晋、后汉连称为沙陀三王朝。但实际上,石敬瑭并不是沙陀人。旧五代史上明确记载石敬瑭是汉朝丞相石奋之后,新五代史虽然说石敬瑭出身西夷,但并没有说石敬瑭就是沙陀人。

而且旧史和新史都明确记载了后唐的奠基者李克用和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是沙陀人。如果石敬瑭是沙陀人,欧阳修是没有必要避讳提到的。所以我认为石敬瑭是个出身西部民族混居地区的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