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秦汉政治制度(第26/40页)
《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帝加元服,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注》引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谓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律说》:卒践更者,居也。居更县中五月乃更也。后从《尉律》,卒践更一月,休十一月也。《食货志》曰: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此汉初因秦法而行之也。后遂改易,有谪乃戍边一岁耳。”《吴王濞传》:“卒践更。辄与平贾。”《注》引服虔曰:“以当为更卒,出钱三百,谓之过更。自行为卒,谓之践更。吴王欲得民心,为卒者顾其庸,随时月与平贾也。”晋灼曰:“谓借人自代为卒者,官为出钱,顾其时庸平贾也。”案如说与服说异,晋说同。如淳据律,似不当有误,故师古以晋说为是也。卒更盖调民为卫,律所谓繇戍者则守边。此惟极小之国,(47)人数不多,不能借代,而边地距所居不远者,乃能行之,稍大,则无不行践更、过更者矣。故吴王于卒践更辄与平贾,而不闻其有惠于卒更;晃错言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盖宽饶之子自戍北边,则当时以为异闻矣。《汉书·酷吏传》:人有变告王温舒受员骑钱;《游侠传》:郭解阴请尉史,脱人于践更时;则征调不能无弊。鲍宣言民有七亡,县官重责更赋租税其一;《后书》安帝永初四年,顺帝永建五年,皆有免过更之诏;则过更亦由官责其钱矣。秦爵二十级,四曰不更。师古曰:“言不与更卒之事。”盖民之苦兵役久矣。(48)《后汉书·陈宠传注》引谢承书,言施延取卒月直,赁作半路亭父,以养其母,则亭卒初亦行卒更法,而后变如践更。
《汉书·武五子传》:“将军都郎羽林。”师古曰:“都,大也。谓大会试之。《汉光禄挈令》:诸当试者不会都所,免之。”《霍光传》:“光出都肄郎羽林。”孟康曰:“都,试也。肄,习也。”盖都本大义,因大试称都试,后遂称试为都耳。观都之名及《光禄挚令》,则知其初所试极为普遍,而脱漏之法亦严。然《韩延寿传》,述延寿在东郡试骑士,盛为威仪,以奢僭见劾;《后汉书·耿弇传》,言弇常见郡试骑士,由是好将帅之事;即可见其徒饰耳目之观。《刑法志》言:“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至元帝时,以贡禹议,始罢角抵,而未正治兵振旅之事也。”《武帝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注》引应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文颖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巴、俞戏鱼龙蔓延之属也。汉后改名平乐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师古曰:“抵者,当也,非谓抵触。文说是也。”案师古说非也。角抵之技,盖起于两人角力,后乃益以射御等事耳。此本与治兵振旅无关,宜其徒为戏乐也。角抵如此,都试如彼,则讲武久已徒有其名。《汉书·邹阳传》:公孙攫言吴、楚之王,练诸侯之兵,驱白徒之众,而与天子争衡。师古曰:“白徒,言素非军旅之人,若今言白丁矣。”可见民之未经训练者已多。然告朔饩羊犹在。故燕刺王欲反,数阅其车骑、材官、卒;光武与李通,初亦欲因都试起事也。光武建武六年,罢郡国都尉官,及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还复民伍。《续书·百官志》云“自是无复都试之役”,而讲武之意荡然矣。《三国志·魏武帝纪》建安二十一年《注》引《魏书》:有司奏:“四时讲武于农隙。汉承秦制,三时不讲,惟十月都试车马,幸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陈进退,名曰乘之。今金革未偃,士民素习。自今以后,可无四时讲武,但以立秋择吉日大朝车骑,号曰治兵。上合礼名,下承秦制。”奏可。乘之之制,见于《续汉书·礼仪志》,此亦徒饰耳目,三国相承,未能变也。是年,冬十月,治兵,遂征孙权。二十三年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文帝延康元年六月,治兵于南郊,西征。则征伐皆先治兵,不限于立秋之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