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性格教授,疑古宗师(第9/11页)

像这样因公殉职的名教授,刘半农差不多要算北大历史上第一人,因此学校破例在其遗体上覆盖了北大三色校旗,以示哀荣。校长蒋梦麟及马幼渔、胡适等北大名教授及全体师生员工几乎都参加了他的葬礼,规格之高据说在北大历史上没有第二人。蔡元培亲自为他撰写了碑铭:“朴学隽文,同时并进;朋辈才多,如君实仅;甫及中年,身为学殉;嗣音有人,流风无尽。”这是对刘半农一生忠实的评价。老友赵元任的挽联是:“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叫我如何不想他!”亦庄亦谐,更令人称绝。

“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

1905年,14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以江阴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由八县联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同期录取的还有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钱穆。刘半农天资聪颖,每次考试各科成绩平均都在90分以上,深受学监(校长)屠元博的喜爱。一次,刘半农到屠家拜访,偶然结识了屠元博的父亲屠敬山。屠敬山是远近闻名的史学家,交谈中,屠敬山发现这个少年学子才识双全,可堪造就,于是破例将他收为弟子,此事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枪打出头鸟,出于嫉妒,有人说他好钻营取巧,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没有理睬别人的造谣,决心用实力证明自己。不久机会就来了。一次,知府到学堂视察,临时出了一道命题作文,想考察一下学生的成绩。结果刘半农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再夺花魁,并得到知府亲自嘉奖。这样一来,连原先嫉妒他的人也心服口服。

刚入常州府中学堂第一年,刘半农每次考试几乎都名列第一,被学校列入“最优等”,一时声名大噪。钱穆晚年回忆说:“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

就这样,刘半农才子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

刘半农是个典型的江南才子,多才多艺。刘半农去世后,周作人特别撰文回忆说:“其一是半农的真。他不装假,肯说话,不投机,不怕骂,一方面却是天真烂漫,对什么人都无恶意。其二是半农的杂学。他的专门是语音学,但他的兴趣很广博,文学美术他都喜欢,作诗,写字,照相,搜书,讲文法,谈音乐。”

刘半农不仅写一手好文章,工诗书,而且还是中国现代早期的一位业余摄影家。这一点知道的人并不多。他最早的摄影活动可以追溯到他从常州府中学退学之后。他从中学退学后,一时没有找到职业,为了生计,就买了一只照相机在家乡代人照相,这要算是江阴历史上第一家照相馆。由于只此一家,生意还不错,多少可以补贴家用。到欧洲留学,是他业余摄影的第二个阶段,真正投入精力从事业余摄影是留学归国后。从法国回来,刘半农加入了北京大学摄影爱好者组织的摄影团体北京光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业余摄影团体。刘半农最喜欢照风景照,经常与同人一起切磋技艺,先后参加了四五次摄影展览。

刘半农虽是北大名教授,但却绝不是一个学究。从骨子里,刘半农是一个洒脱达观敢作敢为的人,有几件小事可以证明。

1930年5月,刘半农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大学女子学院院长,到任不久,刘半农就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习气,颁布了《禁止女生入公共跳舞场布告》,禁止学生跳舞,同时还禁止女生间互相称Miss,而要改称姑娘。禁令一出,沸沸扬扬,但他坚持不为所动。

刘半农身为名作家名教授,许多报纸都以能刊登他的作品为荣。一次,老友成舍吾见面时抱怨他很久不给他的报刊写文章。刘半农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说,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就真的写了一篇讽刺考试院院长戴传贤的文章《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文章讽刺戴只念佛不做事。《世界日报》收到就发了,戴看到后大为光火,他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拿报纸开刀,结果报纸被停刊三天。

刘半农去世前最“出格”的举动,就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堂堂的北大名教授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这样的事情也只有刘半农做得出来。早在几年前,刘半农就从报上了解了有关赛金花的事迹,但众说纷纭,蒙在她身上的迷雾一直让人不辨真假,有人把她说成“民族英雄”,有人认为她就是一个出卖肉体和灵魂的妓女。刘半农觉得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传奇人物,应该趁她活着时调查清楚,揭开事情真相。于是,刘半农便带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商鸿逵前往北平居仁里的“江西魏寓”亲自采访。风烛残年的赛金花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刘半农会来采访她这样的人,非常激动,决定接受采访,公开讲述自己的生平事迹。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基本拂去了蒙在她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采访名妓赛金花的事件再次引起了轰动,赛金花一时又成了社会热门话题。投桃报李,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本事》才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