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夜之前回家(第5/9页)

复制体的新闻正式在媒体上发布前的几天,已经由小杰先告诉我了。事情本身倒是没什么惊人之处。一枚由太空总署和基金会共同发射的探测卫星接收到一个微弱的信号。这个信号是由冥王星轨道之外很远的奥尔特云传送过来的。那是一种没有编码的周期性音频,来源是一个即将完成的复制体群。即将完成,也可以说是即将达到成熟阶段。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但其中却蕴藏着很深刻的意义。

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人造生物细胞。那些冬眠中的细胞飘降在太空深处的一大块冰尘上。接下来,那些细胞开始进行某种新陈代谢作用,过程非常缓慢,而且非常艰巨。它们从遥远的太阳吸收到非常微弱的热能,然后运用这些热能分离附近的水分子和碳分子,并利用这些分离出来的原料开始自我复制繁殖。

许多年以后,这个复制体群会长成轴承滚珠般的大小。如果航天员能够飞过这一段几乎不可能达成的漫长旅程,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找什么东西,那么,他就会在小星体的表土层上发现一些黑色的小坑洞。复制体就是寄宿在岩石与冰尘构成的表土层上。不过,比起当初的单细胞复制体,这些复制体群的效率有些微的提升。它开始生长得比较快,也产生较多的热能。这些复制体群和周遭环境之间的温差,只有开尔文绝对温标上的几分之一度。唯一例外的情况是,在复制体破裂繁殖的瞬间,它会把潜在的热量释放到周围的环境里。在这么冷的环境中,复制体还是会不屈不挠地生存下去。

又是几千万年过去了,或者,地球上的几个月过去了。周遭环境的热梯度会启动复制体基因基质里的子程序,改善复制体群的成长,产生不同功能的细胞。就像人类的胚胎一样,复制体群不但会产生更多的细胞,而且各个细胞的功能会出现差异,仿佛人类的心脏细胞、肺细胞、手和脚。复制体群的卷须会侵入小星体内部的松软物质,吸取碳分子。

最后,复制体群会开始爆出蒸汽。这些蒸汽爆虽然很细微,却经过精密的计算。蒸汽爆会减缓小星体的旋转,直到复制体群寄宿的那一面永远朝向太阳。这个过程非常缓慢,长达好几百年。这个时候,复制体群开始真正发展出不同的功能。复制体群会射出双碳联结体和碳硅联结体,然后再产生单分子的细丝,将这些联结体串联起来,发展成复杂的结构体。那些联结体会长出像眼睛一样的感光细点,并且能够制造出无线电波频率的音频微爆。

又过了几百年,这些能力已经发展得更细致、更精良,开始可以发出周期性的音讯,就像刚出生的麻雀所发出的声音。我们的卫星所接收到的,就是这样的音讯。

这则新闻在媒体上接连报道了好几天,其中还穿插了一些数据画面,例如万诺文、万诺文的葬礼,还有火箭发射的场景。没多久,这件事很快就被大家遗忘了。毕竟,这只是复制体传讯的第一阶段。

除非你认真思考半分钟以上,否则,这件事会显得微不足道,不足以振奋人心。

这种科技是一种有独立生命的科技,是阿拉丁神灯里永生不死的精灵。

几个月之后,天空开始出现闪焰。

当时间回旋透析膜出现变化或是遭到干扰的时候,闪焰是第一个征兆。时间回旋刚出现没多久,中国发射核弹攻击南北极上空的机器,导致天空出现了一些异象。如果那一次不算,这次的闪焰就是第一次。这两次异常现象全球都看得到。这两次异常现象有一些关键的共同点,但又不完全相同。

中国核弹攻击之后,时间回旋透析膜似乎中断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正常了,闪现着旋转的天空,月亮的多重叠影,还有旋涡状的星光轨迹。

但这次的闪焰不太一样。

看到闪焰的时候,我正好站在阳台上。那是9月里一个暖和的夜晚,我在郊区公寓大楼自己的家里。闪焰开始的时候,很多邻居正好也在阳台上。后来,所有的人都跑出来了。我们仿佛一只只栖息在凸出岩台上的欧椋鸟,窃窃私语。

天空很亮。

不是星光的亮,而是整个天空出现极细长的金黄色光纹,像冷冷的闪电一般,从地平线划过整个天空到另一边的地平线。光纹移动转变的方式很怪异。有些同时闪现,或同时消失。偶尔会有一些新的光纹忽明忽暗慢慢显现。那种景象令人迷惑,也同样令人惊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