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为官者要善于自保(第5/13页)

于是李鸿章说: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朝廷呢,对咱们上海的反腐工作,那是非常不满意。还有许多朝官上奏弹劾你们两个,这个情况我不说,你们两个也知道吧?

李鸿章还真没瞎说,殷兆庸是京官,前些日子回上海,正赶上李秀成大举进犯,这让殷大人非常生气,回去之后就上疏,弹劾吴煦、杨坊两人横行不法,贿赂公行,残民以逞,荼毒百姓。让倒霉的吴煦和杨坊雪上加霜。

但是李鸿章没说,殷兆庸这厮有个怪毛病,逮谁弹劾谁。以前上海是由吴煦、杨坊负责,殷兆庸就弹劾他们两个。现在上海由李鸿章负责了,过不多久,他还要弹劾李鸿章,让李鸿章气急败坏,跳脚大骂。这是后话,撂下不提。

李鸿章又说:幸亏本官念及你们治理沪上不易,再三上奏替你们说情,但雷霆之怒,终难避免,希望你们不要怪罪本官才是。

吴煦和杨坊黑青着两张脸,一声不吭。因为他们知道,李鸿章这一句也是大实话,他确实没有弹劾他们两个,而且还不停地替他们评功摆好。可问题是……

可问题是李鸿章一口咬定沪上吏治不善,贪贿风行。这跟拿刀杀了他们两个,又有什么区别?

一句批评也没有,就把你搞死了。世上居然还有这种坑人的手法,这真让吴煦和杨坊欲哭无泪。

所以官场之上,最可怕的修理对手的手段,不是批评你,而是表扬你。这个表扬的技巧又分两种:一种是像李鸿章这样,表扬的全都是虚的,错误却全都是实的,越表扬,你的错误越是明显,越是突出,越是非得严厉惩治不可。这是坑人的第一种表扬手法。另外一种更阴狠,李鸿章很快就会在吴煦和杨坊身上实验一下具体效果,所以暂时先撂下不提。

李鸿章这么下狠手,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刚刚来上海的时候,吴煦和杨坊给他报假账。这个假账让李鸿章陷入到绝境之中,如果不是朝廷很快任命他为署理江苏巡抚,而是再等等,看李鸿章表现如何再做决定,那李鸿章就彻底死定了。

再想想,李鸿章的淮军首战虹桥,部下所持的洋枪是李鸿章大哥李瀚章从广州买回来的。可是上海这边一个月就有六十万两银子的财政收入,而且洋枪洋炮满街摆着卖,吴煦和杨坊偏要搞李鸿章,这让李鸿章心里,如何能够平衡?

泗泾之战,李鸿章跃马独出,不作生还之想,这是何等悲情?

李鸿章这个江苏巡抚,是用自己的脑壳换回来的。而如果吴煦或是杨坊,当时只要稍微有点儿良心,就不至于把李鸿章逼到这个份儿上。

子曾经曰过:以直报怨,何以报德?老百姓也有个说法,叫有仇不报非君子。这种思维的逻辑就是,如果你对伤害过你的人,报以恩惠,那你又如何面对于你有恩惠的人?不狠狠修理伤害过你的人,就意味着对于你有恩惠之人的最大不公。做人要厚道,更要讲公道。

讲公道,就不能饶过吴煦和杨坊。

总之,世间自有公道,有仇必须要报。倘若有仇不报,未免有失厚道。

面对着两张死灰一样的脸,李鸿章以悲伤的语气,沉痛宣布道:撤销吴煦苏松太道职务,暂由海防同知刘郇膏出任苏松太道。

至于杨坊……李鸿章看了看杨坊。不需要再对杨坊有什么报复了,他已经遭受到了人世间最惨重的打击。

他亲爱的女婿,常胜军队长华尔先生,战死了。

死于东方泛白之前

华尔先生之死,源于他对英法联军参战的不满。

因为华尔先生是个爱国的中国人,他热爱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干涉中国内政,认为这是对中国神圣主权的侵犯。此外最主要的理由,是英国人曾经逮捕过他,罪名是危害租界安全,幸亏他证实了自己是中国人,让英国佬目瞪口呆。

更让华尔先生气愤的是,他在加入中国国籍之前是个美国人,美国逮捕他也就认了,毕竟他在美国南北战争如火如荼之际,却跑来中国这片土地上打仗,多少有点儿对不起美国。可你个英国佬跟着起什么哄?凭什么逮捕一个美国人?

华尔先生不想跟着英法联军起哄,就率常胜军去攻打慈溪。1862年9月21日黎明,华尔先生率军炮轰慈溪南门,同时手持藤杖,指挥冲锋队向前挺进,这时候城头上突然一声奇怪的异响,就见满天烟花,笼罩在华尔先生周边。当时常胜军副队长法尔思德少校,距离华尔不到十步,他听到华尔先生嘀咕了一句:不好意思,我被子弹击中了。然后手捂腹部,缓慢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