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牛刀小试走仕途(第19/21页)
然后他又编了个瞎话。
《年谱》中这样记载他在四明山上的快乐生活:
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舆等四人来访,方出五云门,先生即行仆迎之,且历语其来迹。仆遇诸途,与语良合。众惊异,以为得道。
这段记载说,王守仁在四明山的阳明洞里,并不是避居人世,而是带着仆人。有一天几个朋友来看望他,还在路上,他就吩咐仆人去迎接,并详细说出了几个朋友的情形,朋友们大惊,认为他已经能够未卜先知,真的得道了。
这个故事,表明了王守仁仍然是执迷不悟,行走在求仙访道的错误之路上。据他自述,这时候的他:日夕勤修,练习伏藏,洞悉机要,对道教的见性抱一之旨,不但能通其义,盖已得其髓。能于静中内照形躯如水晶宫,忘己忘物,忘天忘地,与空虚为体,光耀神奇,恍惚变幻,似欲言而忘其所言,乃真景象也——这段记载,见于《王龙溪笔记》。
但如果王守仁真的达到这种莫名其妙之境界,他又有什么理由回到朝廷,做一名小官,任由大太监刘瑾横蹂竖躏呢?又怎么会娶六个老婆,把自己的家搞到了一团糟?
而且这种未卜先知的谎话,太容易被戳穿了,所以《年谱》上为此事先圆了一个场,以免真相被戳穿,使大家难堪:
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又屏去。
这段话的意思是,王守仁说:虽然咱家已经与空虚为体,前知五百年后知八百年,但咱不干预知未来这种没意义的事儿,太累,太无聊。所以你想让我算一卦证明一下,抱歉,懒得理你。
嘿,这王守仁,他还真不笨。
喝断禅机心
三十二岁那一年,王守仁搬到钱塘西湖,去养病。
养病喝药,端起药碗来正要喝,突然听说虎跑寺中,有一个坐关的老僧,已经不语不视、不吃不喝三年了。当时王守仁勃然大怒,当即丢了药碗,跑去找那和尚吵架。
先生往访,以禅机喝之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其僧惊起作礼,谓先生曰:小僧不言不视,已三年于兹。檀越却道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此何说也?
先生曰:汝何处人,离家几年了?
僧答曰:某河南人,离家十余年矣。
先生曰:汝家中亲族还有何人?
僧答曰:止有一老母,未知存亡。
先生曰:还起念否?
僧答曰:不能不起念也。
先生曰:汝既不能不起念,虽终日不言,心中已自说着;终日不视,心中自看着了。
僧猛省,合掌曰:檀越妙论,更望开示。
先生曰:父母天性,岂能断灭。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发现。虽终日呆坐,徒乱心曲。俗语云: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其人。
言未毕,僧不觉大哭起来,曰:檀越说得极是!小僧明早便归家省吾老母。
次日,先生再往访之,寺僧曰:已五鼓负担还乡矣。
先生曰:人性本善,于此僧可验也。
这段故事,就是有名的王阳明喝断禅机心——这时候的王守仁,因为筑室四明山,号曰阳明洞,所以以后的他,就被称为阳明先生。俗人的叫法,就称之为王阳明——王阳明自己在《与胡少参小集》中称之为:道心无赖入禅机。
实际上,这里边儿既没有什么道心,也没有什么禅机,有的唯一东西就是个无赖。要知道,王阳明自己可是过来人,人生的事情啊,最怕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用心体会。尽管王阳明娶老婆一口气就六个,终日徘徊在圣贤的门外,不得其门而入,正如他头两次科举不中,终日徘徊在官场门外一样,但思想的进益,却一天比一天深远。
他之所以喝破这僧人的心事,不是他进入了圣贤境界,悟道了。而是这样的事情他亲自经历过,知道不管用。所以他说那和尚:你终日不言,心里却喋喋不休。终日不视,心里却饱看了美女无数——他有这样的见识,仅仅是因为这也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他才会跑来告诉僧人:这没用,你这招儿我本人用过的,真的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