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牛刀小试走仕途(第17/21页)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儒道三家,一通皆通,不通就是不通,绝不存在着通了一家还差两家,又或是通了两家还差一家的怪异情形。
把这话说明白了,那就是:如果王守仁还没有晋阶到圣贤的意境,那么,他就搞不懂道家的把戏,那么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他或许也会和宪宗皇帝一样,对道家的美女炉鼎信以为真。
总而言之,这一章东拉西扯,言不及义,就是搜集到四条资料,放在这里,以供读者自行得出结论:
资料一:王守仁在九华山访道不访僧,并将朱熹与白玉蟾的故事安在自己身上,凭空杜撰出一个不存在的蔡蓬头,他想掩盖什么?
资料二:道家方术,流失民间,愚众确信其有美女炉鼎之说。这个说法就决定了,凡是相信这一点的人,定然会挖地三尺搜罗美女。
资料三:王守仁家里有六个老婆,无论从任何角度上来说,都有点儿多了。
资料四:这时候的王守仁,学问尚未大成,未必不会相信美女炉鼎之说。
总结上述四条资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但是,如果有谁在此得出结论,说王守仁很有可能,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曾经误入歧途,步入了把美女当做炼丹的炉鼎之谬误,所以才一口气抱了六个美女放在家里——那么这个说法绝对是不负责的,是缺乏史料依据的。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凑在一起,完全有可能只是纯粹的巧合。
既然如此,那王守仁为啥要娶六个老婆?
……天晓得!
反正王守仁这么个搞法,铁定是连圣贤的门槛儿都摸不到,这却是毫无疑问的。
唐伯虎遭遇家庭暴力
弘治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02年,王守仁三十一岁了。
这一年,他刚刚游历了九华山,出差回到了北京城,到了家里坐下,左看右看,忽然想起来了:子曾经曰过,三十而立。孔子在他三十岁的那一年,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完善思想体系,从此迈着方步,行走在圣人的金光大道上。
相比之下,自己就要惨得多。
尤其是这一次九华山之旅,居然没一点儿正事,满山飞跑着找老道,你说自己连炼丹的炉鼎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楚,还找老道干什么?就算是找到,也铁定是李孜省那样的大忽悠、大骗子,把自己骗得惨不忍睹……
忽然之间,王守仁想要辞职。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辞职呢?
必然是在九华山所遭遇到的事情,严重刺激了他。
但是《年谱》上暗示说,王守仁所受到的刺激,并非来自九华山,而是来自李梦阳。
李梦阳?这人又是谁?
李梦阳,陕西人氏,他母亲生下他的时候,梦见一轮红日滚入怀中,所以名叫梦阳。他的年龄比王守仁小一岁,但才华明显强过王守仁,科举时轻松过关,在朝中做个六品官。当王守仁沦为落榜生的时候,他却因为上书反对孝宗皇帝的小舅子张鹤龄非法抢占百姓田地,竟然挥鞭打落了张鹤龄的两颗牙齿,因而声名鹊起,被推为明朝前七子的头一名。
王守仁回到了北京之后,就跟在李梦阳的屁股后面混。
李梦阳发起了一场文化复古运动,以后大家再写诗,不许叽叽歪歪,就照着李白、杜甫那种风格来写,能模仿就算是不错了,还装什么大头蒜,创什么新呢?可是这场文化复古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呢?
因为,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被排除在这场运动之外。
这个人是谁?
他便是唐寅唐伯虎!
哇!莫非是三笑点秋香的那个大才子唐伯虎?
然也。
但是历史上的唐伯虎,并没有秋香可点,相反,他倒是吃尽了千般苦头,受尽了万种折磨。细说起来,唐伯虎和王守仁,是一道儿进考场的同学,而且唐伯虎的答卷,比王守仁好出了不知多少倍。但是王守仁却榜上有名,入朝做官,唐伯虎却被拖到天牢里往死里打,这又是什么缘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