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曹军压境无奈和江东,痛失至亲忍悲谋国事(第5/8页)

这一声久违的呼喊让诸葛亮动情,他刚毅的心里漏进了一束柔软的阳光,他扶起了马谡:“幼常,我自然信你不会漏言,可这件事毕竟传扬开了去。如今谣言四起,街谈巷议压服不止,稍不谨慎,则恐有大难!”

他轻轻地挽住马谡的手臂,随他一同坐下,语气温和地说:“你仔细想想,即便你没有无意中漏言,或者有人看过霍峻的急报?”

马谡努力回想起来,记忆像筛豆子,往事在剧烈的颠簸缓慢重现:“你离开成都的当日,我先是遣两位使者送急信给主公和霍峻,又去见董中郎,而后,我一直在抄录文书……”他猛地一拍巴掌,“我知道了!”

“是谁?”

“是张裕!那天,他来了一趟,枯坐无趣,他便乱翻案上文书,我当时还嫌他手多。”

“果真是他?”

马谡其实也不确定,诸葛亮这一问,让他犹豫起来:“应该是吧,只有他翻文书,那份战报也被他翻出来。他走后,我把霍峻急报收起来,自此,一直存在密匮里,我还加了锁,没人能动。”

诸葛亮沉默了,白羽扇轻轻地停在颚下:“幼常,这件事不要说出去,心里清楚就是。”

“为何不说?若当真是张裕漏言,该抓起来,割了他的舌头!”马谡这当口认定了是张裕,提起他便来气。

诸葛亮轻轻反问:“凭证呢?”

马谡哑然,诸葛亮的质问太切中要穴。的确,除了他马谡知道张裕看过霍峻战报,便是这种确定也带有很大的猜疑,谁能证明张裕是漏言的始作俑者?

“而今谣言沸沸扬扬,要理源头,太难,也会惹出麻烦。”诸葛亮意味深长地说。

马谡怎能不明白诸葛亮话中的深意。张裕到底是益州旧臣,他的身后站着失了依怙的益州旧人,刘备虽一再地对益州旧人委以重任,甚至和益州豪门联姻以求利益均沾,可仍然填不平那缺损的利益落差。新旧矛盾是一座沉寂的活火山,此刻只是暂时被表面的平静掩盖,一点火星子便会重新唤醒那可怕的抗拒力量。倘若死究漏言责任,张裕叫起撞天屈,便会有人以为荆州新贵寻事端打压益州旧臣,一旦处理不当,会引起火山爆发的天地倾覆,这刚刚坐稳的益州江山将不复平静。

“那,怎么办?就这样放任他们?”马谡为难了。

诸葛亮坚决地说:“不,怎能放任,源头虽不得而寻,可擅播谣言者却可找出来。”

马谡试探地问道:“那汉中之事是继续隐瞒,还是说出去?”

诸葛亮静默片刻,白羽扇缓缓落在膝盖上:“既是谣言不止,倘若再做隐瞒,势必会引发大恐慌,莫若将实情公之于众。”

马谡点头:“嗯,我去办。”

诸葛亮仰头一思:“再给主公去一封信,告以实情。”

“传谣言一事也说?”马谡小心地问。

“说!”诸葛亮斩钉截铁地说,白羽扇轻轻地敲在书案上。

※※※

悠长湘江像女人的裙带,由一只柔若无骨的白玉手解下来,懒洋洋地丢在绿茵蔓地的繁华里,将那锦绣世界割裂成两个部分,一半在明亮的阳光中吟唱,一半在雾霭中沉默。

刘备策马立在江畔,远远地看见孙权的卤簿仪仗如浪潮涌来,那面大纛特别显眼,像招摇在喧嚣世界的张扬笑脸。

“左将军,别来无恙!”孙权朗朗的笑声被风荡来,被水蒸气包起来,重重地栽落在芳草地上。

两人马头相对,彼此都笑起来,那笑容背后是仗兵的甲士,噬没了血腥味儿的刀光得意地直冲云霄,划破了天空静穆的脸。

“数月争锋,难得有此清闲之时,能与左将军太平相对,共赏此美景,实为人间至乐!”孙权满脸堆笑。

刘备心里骂了一句狠话,面上温和地笑道:“同乐!”

孙权挑起眼角,那份少年人的轻狂不经意便流露出来:“左将军忽有议和之举,莫不是益州有急难?”

刘备恨透了孙权的自以为是,若无其事地反唇相讥:“车骑将军忽愿与我议和,莫不是合肥有急难?”

两人又是大笑,他们都是机心刻薄的君主,能忍屈辱,能藏锋芒,该张扬时竭尽狂傲,该收敛时熬碎了骨血苦煎。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吃亏,什么时候不能退让,便是寻常口舌间,也吐着早已磨得锋利的刀,他或许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