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一个符号化偶像背后的真实故事(第5/5页)
11月14日,格瓦拉遗骨被移送圣克拉拉。当天,哈瓦那通往圣克拉拉的公路实行管制,任何闲杂车辆不得通行。圣克拉拉数十万群众涌向灵车经过的路旁,灵车经过之处撒满鲜花。
17日上午9时,安葬仪式开始。格瓦拉的遗骨被安放在格瓦拉广场中,同时被安葬的还有6名游击队员的遗骨。卡斯特罗在葬礼上发表讲话,颂扬格瓦拉对古巴革命的杰出贡献,称赞他是革命者和共产党人的楷模。
葬礼结束时,卡斯特罗亲自点燃了格瓦拉灵前的长明灯。
馒头说
周恩来同志曾对格瓦拉的游击战术有过这样的评价:[2]
所谓格瓦拉的“游击中心”,就是跑到那里放一把火就走。就像我们的盲动主义似的,脱离群众,没有党的领导。这种思想,在世界上相当一部分群众中有影响。……古巴的武装斗争成功是带有偶然性的……他们不是依靠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来逐步取得胜利的。自从这个偶然性胜利以后,他们又想在拉丁美洲甚至非洲到处用这种方式推翻亲美政权,必然不会取得成功。
看得出,中国的领导人对格瓦拉的评价并不高。
但这并不妨碍格瓦拉成为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最知名的人物形象之一。
无论是在纽约还是在伦敦,在上海还是在东京,在莫斯科还是在开普敦,格瓦拉的肖像早已风靡全球,出现在数以百万计的T恤、海报、马克杯上。他的“波普形象”,早已超越了各种意识形态和各种阵营,成为全世界不少人共同的精神图腾——哪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了解他。
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个人看来,格瓦拉作为一个符号的风行,固然有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开始萌芽的激进主义思潮以及左派风尚作为背景,但更多触动人内心的,还是他不断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自己的理想事业中去的那种精神。
在这个背景下,格瓦拉的理想是否靠谱,他的能力究竟如何,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颗血色浪漫的心。
而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其实也不是不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做到像格瓦拉那样为自己的理想殉道,但至少背一个印有他头像的包,穿一件印有他头像的T恤,能多少宣告一下:我没有放弃理想,我不想与这个现实妥协。
梁文道当初曾有过一句评价:“切·格瓦拉如果活到今天,该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永远年轻。不是因为他死得早,而是因为他死在浪漫的理想之中。”
这或许也是那么多人缅怀他的一个重要理由。
[1] 1英亩约合4046.86平方米。——编者注
[2] 出自周恩来同志1971年5月31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