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宦官横卧权力之榻的时代(第17/17页)

冯应京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在当地有着极高的威望。老百姓给的威望,很多时候在帝国官员们看来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那样一种权力运行机制下,老百姓既不能决定官员的升迁,又不具备对官员的监督能力。所以在当时的大部分官员看来,能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是无关紧要的,能够维持权力的运行秩序才是最有效的。

陈奉无中生有地将冯应京的罪名公布出来后,老百姓难抑心头的怒火,纷纷跑到他的住所闹事。面对上万人的团团包围,陈奉心虚了,就躲藏到楚王府里。巡抚支可大从中调停,极力维护陈奉。老百姓一把火烧了巡抚衙门的正门,并捉住多名税官,将其捆绑后扔进长江。两名锦衣卫缇骑也在这次骚乱中也受了伤。

由于武昌当地政府的军事力量已被税使控制,所以陈奉在躲入楚王府后还能调动地方军队前往平乱。由此可见地方权力自主性的丧失。民变发生后,地方官府不仅不敢处置违法的税官,甚至还在陈奉的指挥下动用官军镇压民变。在暴力镇压之下,事态得到暂时的平息。聚众的百姓虽然散了,但就整个事件而言,不仅没有妥善解决,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军事镇压不仅没有达到平息事件的目的,反而触犯了众怒,民变向整个湖广地区扩散。

陈奉在楚王府里躲了将近一个多月。他担心继续留在湖广会有性命之忧,于是请求万历皇帝将其召回京城避难。事态发展到这种地步,地方政府已经无力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后在陈奉的授意下,巡抚支大可向中央政府求援。

当万历皇帝将陈奉从湖广地区召回的时候,他携带着从地方搜刮来的“金宝财物巨万”,在地方军队的护送下,领着绵延数里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赶往京城。在陈奉回京的同时,冯应京也被解往京城受审。老百姓十里相送,哭喊不绝。一边是从地方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一边是从地方上收获的民心民意。搜刮民脂民膏的人,成了权力的宠儿;而收获民心民意的人,反而成了权力的弃子。冯应京穿着囚衣坐在囚车里,用动情的言语劝老百姓不要再闹下去,不要给皇帝添堵、给朝廷添乱。

冯应京和另外几个阻挠陈奉的官员被押解到北京后,关押刑讯,三年后才释放出狱。而在地方上闯了大祸的陈奉回京后,风光依旧,邀功受宠。有两名不识时务的监察官员说他的坏话,也被明神宗撤职法办。

皇帝不加掩饰的偏袒使得在京科道官员除了愤怒就是无奈,而帝国权力系统内部日趋紧张的权力党争迫使那些高级官员在这件事上保持沉默,他们不敢贸然表明自己的立场,只能持一种观望态度。这在无形之中就加剧了皇帝和科道官之间的对立,也消耗了帝国的权力能量。

明神宗和科道官员日趋紧张的对立关系传递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陈奉这些太监手里把持的才是皇命所在的正式权力,而那些不配合陈奉工作的州府官员就是对抗皇命的逆臣。

冯应京等地方官员之所以在陈奉来到地方后,表现出如此激烈的反对,固然有维护地方权力集团利益的因素在里面,但也是出于地区稳定的考虑。

当这些地方官员正准备动用自己的权力与之周旋,以万历皇帝为首的中央权力集团挥动自己手中的大棒,沉重地打压了地方权力集团。地方官员的权力空间被打压得越厉害,陈奉们在地方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大,搜刮得也就越发厉害,而这一系列行为的最终结果就是国家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