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酷吏的伤害边界(第4/9页)
汉武帝时期之所以屡出重拳依靠酷吏来打压豪强,有他的政治目的,主要是中央政权与地方豪强在经济领域的二元对立,打压豪强的目的是为了“国进民退”。
张汤作为一柄利器,被汉武帝深深地扎进豪强们的心脏地带。
汉武帝利用张汤这样的酷吏诛灭豪强,并借助张汤们之手,推行严酷路线。
在严打豪强的过程中,由于程序正义的缺失,酷吏捞取政治资本心切,有时也将打击面扩大化,经常殃及平民。酷吏杜周为廷尉,每年要办一千多个案子,大者数百人,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里,近者数百里。犯人如有不服,以掠笞定之。最终“诏狱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有余万”,在这庞大的犯人队伍中,谁知又有多少冤狱,多少枉骨?
酷吏吃香,酷卒也跟着成为职场红人,黑狱风云可屡自泛黄的史册中窥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周勃感叹“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并记周亚夫在狱中不食五日,呕血而死。不吃饭也许可致人死,但不至于呕血死,这也许是当时黑狱的一种例行死法吧?《史记?李广传》记其不愿对刀笔吏,自刎而死;《汉书?司马迁传》记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可见西汉狱吏之尊,且大多都属于法外之刑;从酷吏到狱卒,没有几个人是按照法律程序在走。
然而酷吏的下场,往往像他们的名字一样也很残酷。因为一个非法治社会,没有规则的社会,往往是吞噬所有人的社会。非法执法者怎能保证,他自己有一天不会被另一个非法执法者给法办了呢?
张汤这种动辄就见血封喉的做法使权贵们感到威胁,为了求得自保,他们只好联合起来必欲除之而后快。犯了众怒,而又能安居高官者,大都靠的是皇帝的宠信,历朝的皇帝几乎都有这种毛病,官僚集团越反对谁,他就越要宠信,非要跟官员们较这个劲。
但是不要忘记一点,皇帝宠信大臣,就跟宠爱妃子一样,时间一久,难免会生腻。这时候,宠臣倒霉的日子就到了,张汤也是如此。这些年为皇帝鞍前马后积攒了很多怨气,朝堂上很多人瞪着血红的眼睛寻找着机会,一个置他于死地的机会。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诡计危害国家。
鲁谒居是张汤豢养的一条走狗,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
鲁谒居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汉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正好是张汤的老对头。仇人相遇分外眼红,减宣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正在危急时刻,有贼盗取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依照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汉武帝谢罪。
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部推到丞相的身上。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的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他们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汉武帝暴怒,认定张汤是个内心险诈,欺君罔上的小人。汉武帝根本不给张汤狡辩的机会,派使者带上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
汉武帝派出当年与张汤情同兄弟的酷吏赵禹来质问他。张汤见了好友,自以为事情有了商量的余地,他准备了一大堆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却被赵禹当头痛斥:“今天你觉得自己冤枉了,当年被你杀的那么多人就不冤枉吗?现在别人告你都是有真凭实据的,皇上关你到牢里,就是希望你自我了断,为什么还要争辩呢?”事已至此,张汤如梦方醒,他回想自己昔日的所作所为,再以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尽管有一千个不甘心,却也扭转不了死亡的结局。
于是在诸侯、部属、酷吏、同僚上下内外四面八方的夹击下,皇帝也抛弃了这个曾经为自己摆平一切违规者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