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章 约和马关(第6/7页)
李鸿章主要还价的地方在割地赔款两个方面。
首先,他表示通商口岸不能开那么多,尤其是北京,当年英法联军攻都攻下来了我们也没开放,这次更是不可能开给你日本,因为老爷子态度坚决外加少开几个通商口岸也没什么特别大不了,所以在经过一番计较之后,日本删掉了其中的三个:北京,湘潭和梧州。
其次,赔款三亿,李中堂明确表示付不起,干脆打个折,一亿吧。
伊藤博文说一亿太少了,两亿吧。
接下来双方就自动进入了小菜场模式,李鸿章说一亿三吧,伊藤博文说两亿;李鸿章:一亿五,伊藤博文:两亿;李鸿章一咬牙一狠心:一亿八!不能再多了!伊藤博文面无表情:两亿。
最后李鸿章不得不心痛地闭上了眼睛:那就两亿吧。
为什么伊藤博文那么执着于两亿?
因为光绪帝下给李鸿章的密旨里说大清的底线是两亿两白银,而这个情报早就被日本人给截获了。
至于割地,实际上李鸿章本身的底线是寸土不让的,但无奈这种局势下也实在不是你说不让就能不让的,所以没办法,只好维持日方的要求,把辽东和台湾给日本。
只不过辽东地区太过险要,一旦真要给日本,那北京城就会随时暴露在日本人的枪炮口之下,故而李鸿章表面上同意,背地里却频繁联络西洋各国,力陈种种利害,希望能借他们的手来改变这一要命的既定事实,唱一出以夷制夷。
而关于台湾,曾有过一个著名的谣言,说李鸿章上奏光绪帝,称那地方鸟不语花不香男无义女无情,割就割了。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出于怎样心态的造谣,反正是够恶心的。
事实是当李鸿章知道日本想要台湾后,先是断然拒绝,表示大清已经在台湾行政立省了,不可能割让给你,但后来伊藤博文逼得紧,你不想割也没办法,所以只能就范。
只是在就范前的那一刻,李鸿章顿了顿:“伊藤大人,您当真想要台湾?”
伊藤博文笑了:“这还能当儿戏?”
李鸿章也笑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老夫即便不想给你却也没法子,可你得记住,你割了台湾,非但不能得到你想要的,反而会造成两国子子孙孙永成仇敌,传至无穷矣。”
我不知道这是否算一语成谶,虽然我真心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
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1895)四月十七日,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在与日本的谈和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就是闻名于世界以及你我历史教科书的《马关条约》,日本人称之为《下关条约》。
需要多一下嘴的是辽东半岛,本来都已经是板上钉钉要割给日本了,可在李鸿章的不断斡旋下,外加分外眼红以及实在不愿意看到这世界上多出一个强有力的日本,故而西洋列强们本着我分不到一杯羹你也别想拿的心态,展开了各种捣乱,最终在法国、俄国以及德国以“威胁北京和影响朝鲜独立并且不利于远东和平”为名的出面干涉下,日本不得不放弃了辽东半岛,转而问清国多要了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补偿”。
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还有必要多说一句的是那两亿多两白银赔款的用途。
仍是辟谣。
很多人都认为日本人拿了这么一堆钱后都用于了教育事业,这是赤裸裸的谣言,明治天皇真要那么良善那他就不是明治天皇了,事实上甲午战争的赔款,大多数都用在了军备扩张方面,尤其是海军,剩下的大部分用在了国家金融建设,至于教育,确实也有投入,这个不假,只是数字不大,日元一千万,仅占总额的三十五分之一。
而此次赔款最大的获益个体,则是天皇。
你会说这是废话,普天下之下莫非王土,日本拿了钱就等于天皇拿了钱,不过我说的获益并非这种广义上的获益,而是指真正掉到他钱包里的真金白银。
甲午赔款中,有两千万日元是直接给天皇本人的,被归入皇家私有财产。
两千万日元是什么概念?当年日本一年的国家财政收入在一亿左右,也就是说,天皇一下子就拿走了国家年收入的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