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四章 鉴真和尚的六次“偷渡”(第5/6页)
其实本来这也没什么,但鉴真却觉得这种行为的本质等于是在利用自己为国家增加壮劳力,佛门之人被人打着佛门的招牌利用,显然是不会太高兴的。
据说因此鉴真曾一度想到要回国,但这显然不现实,毕竟都快七十的人了,根本就没有精力再这么来回折腾,于是也就只能随遇而安地作罢了。
就在迷茫和犹豫的时候,光明皇太后突然只身来到了寺里拜访了他,然后带他去了自己为穷人开设的澡堂,为孩子们开的悲田院以及那所临终关怀机构。
“大师您所看到的这些人,在我的感化之下全都一心向佛,但他们没有一个是和尚。”当那一天的参观结束了之后,光明太后这么对鉴真说道。
“太后的意思是……”
“大师难道不觉得所谓的普度众生,并非仅限于僧侣吗?”
鉴真顿悟了。
一直以来,他耿耿于怀日本朝廷对自己的利用,却忘记了自己来日本的初衷。所谓普度众生宣扬佛法,跟对方是不是和尚又有什么关系?既然没有关系,那么用戒律来提高成为僧人门槛又有什么错?如果没有错,那么又为什么要犹豫动摇?
摆脱了迷惘困惑的鉴真开始依照孝谦天皇的意愿,着手改造起了日本佛教界,不过最终他还是根据日本当时的国情,说服天皇认可了“自誓受戒”的情况,当然,也不能无条件地自誓,根据鉴真制定的规矩,即便是自己给自己授戒,也必须要有三师七证,即僧尼受具足戒时,戒场必须要有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这三师外加七名作为见证的僧人。
在鉴真的努力下,日本终于建立起了最初的戒律制度。
天平宝字三年(公元759年),淳仁天皇将已故的新田部亲王宅邸赐予鉴真,当年,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就在王府的地盘上盖起了一座寺院,还得了天皇的赐名,曰唐招提寺。
与此同时,淳仁天皇还下旨一道,要求全日本的僧人在受戒之前,都必须去该寺学习戒律,这使得唐招提寺就此成为了当时日本佛教界的最高学府。
之后,朝廷又封鉴真为传灯大法师。
而在民间,大家则都称他为“天平之甍”。
天平就是日本奈良时代那一系列天平开头的年号,包括天平年,天平胜宝年,天平宝字年等等,大致涵盖了公元729年到765年这段时间。
甍,就是屋顶。
也就是说,鉴真是天平年间日本文化界最高峰的象征。
这绝不是夸张。
如果你以为这老和尚就是一个类似于唐三藏的普通得道高僧,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他对日本的贡献远不止宗教一样,保守讲来,至少包括了医学、建筑、书法和雕塑这四个方面。
我们一样一样说。
先是医学。
除了刚到日本妙手回春给光明皇后治病外,鉴真还在日本大力传播了中医学,所使用的宣传资料则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同时,他又把麻黄、芍药、芪、甘草、苦参、当归、柴胡、川芎、玄参、地黄、肉桂等三十六种中草药带入日本并大力推动普及,此外,鉴真本人还著有医书《鉴上人秘方》,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日本汉方医学之祖。
一直到江户时代,在日本很多药店的药袋子上,都还清晰印着鉴真的画像。
时至今日,日本人在感冒咳嗽时,还能从医院里配到葛根汤,这个普及率很高的方子正是来自于鉴真带来的那本《伤寒杂病论》。
接着来说书法。鉴真在来日本时,曾带来王羲之《丧乱帖》真迹一副,他儿子王献之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余中国名家真迹五十余卷,这对当时以及日后的日本书道都起到了直接的巨大影响,而且鉴真本人也是书法高手,曾经写过《请经书帖》,现在还存放在日本,是国宝级别的文物。
说完了书法然后来说建筑。跟着鉴真一块儿来日本的弟子中间,很多都是建筑高人,那座著名的唐招提寺就是他们和鉴真一起设计监工并且建造完成的,寺内的大堂,也称金堂,坐北朝南,阔七间,进深四间,三层斗拱式形制,是座单檐歇山顶式的佛堂,被誉为整个奈良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之一。
这金堂不光漂亮,而且还牢固,历经一千两三百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屹立不倒,并且还成为了现如今世间罕有的保存完美的中国唐代古建筑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