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四章 鉴真和尚的六次“偷渡”(第4/6页)
然后他问和他们一同来到长安的鉴真:“大师父,大唐皇帝现在已经明令禁止您出海了,您打算怎么办?”
鉴真一脸的微笑:“也就是说,你们不能带我去日本了,是吗?”
“不,您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由我们遣唐使团带着您偷渡去日本,二是回到大明寺当方丈。”
“那就劳烦你们带我去日本吧。”
说这话的时候,他仍是微笑着。
吉备真备却是一脸的庄重严肃:“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带着您去日本的。”
其实,他当然知道唐玄宗不会让鉴真出国,但还是让晁衡去问了,为的是要一个明白清楚的答案回来,如果鉴真在明知皇上不让他走的情况下,仍坚持要去日本,那么为了报答他的这种真诚和对日本的感情,遣唐使团即便是违背了某些外交规则和惯例,也有责任把这个和尚带去日本。
当年十一月,遣唐使团坐船离开了大唐,也就是之前说的大家挥泪送晁衡的那次。
因为晁衡的朋友实在太多,走到哪儿都是一群群的,考虑到万一这些朋友上船相送,然后撞见了鉴真那就麻烦了,所以吉备真备特地安排晁衡与大使藤原清河坐一条船,而自己和老和尚共乘另一条船。
后来的事情你也知道了,船开到一半碰上了大风暴,晁衡他们被吹到越南去了,而吉备真备跟鉴真等人则被刮到了一个岛上。
这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岛,船上的经验丰富者也只能凭借着周围环境大致判断出它的地理位置应该在萨摩(鹿儿岛县)靠南的海域。
就在这个时候,鉴真看到了岛上的土人正对着一尊刻得相当粗糙的石像行跪拜礼,于是佛心顿起,捡起一根树枝就跑了过去,用简单的手势跟沙画和当地土著开始了交流,想问问他们拜的是哪位佛。
但土人摇了摇头,他们并不知道何谓佛。
鉴真指了指那个石像,问道这是何方神圣?
土人回答:“阿儿奈波。”
后来在鉴真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一书里,那地方便被叫成了阿儿奈波。
再后来被日本人给翻译成了假名,写作おきなわ。
再后来到了江户时代,大学者新井白石把那四个假名切换成了相对应的汉字,因为在日语中,おき能被写作“冲”,而なわ通常写为“绳”,所以连起来,就变成了“冲绳”。
明治年间废藩置县将此地改名冲绳县,其来源正是此处。
离开冲绳之后,一行人一路北上,终于在十二月二十日踏进了日本地界,来到了萨摩,第二年(公元754年)的二月四日,鉴真和尚抵达了平城京。
他受到了最盛大的欢迎,孝谦天皇、圣武上皇、藤原仲麻吕等核心人物亲自前来将其接进皇宫并设宴接风。
其实本来以好佛崇佛而著称的光明皇太后也要出场的,只不过当时她正值病重,全日本的名医们清一色束手无策,故而只得躺在床上静养,顺便依靠自己本身的免疫能力和病魔作斗争。
鉴真在听说了这个情况之后,便立刻主动要求在饭局之后去给太后看病。
对此没有任何人反对,因为包括天皇上皇在内,所有人都想看看这个老和尚到底有什么能耐。
在一番望闻问切后,鉴真开出了一张药方,方子的具体内容,如今已然不得而知,只知道那一剂药下去之后,没几天,光明皇太后的病就好了。
一时间朝野震撼,整个平城京无不将鉴真视为神人。
日本天平胜宝八年(公元756年),孝谦天皇下圣旨,封鉴真为大僧都,统领全日本的佛教事务,主要负责规范僧众戒律,同时天皇亲自请鉴真为自己授戒,以为全国榜样。
虽然获得了莫大的荣誉,但鉴真却第二次动摇了。
而且这一次是真正开始反省甚至反悔东渡日本一事了。
原因就出在他的工作内容上。所谓的规范僧众戒律,具体讲来就是要鉴真带头想办法杜绝那些以出家做和尚为幌子实际上想逃税漏税的不法之众,为此,孝谦天皇还专门下了一道圣旨:“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
明面上,朝廷是在极力推广鉴真的精严戒律,但实际上是想通过戒律来提高成为僧人的门槛,从而达到减少僧侣数量,避免劳动力流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