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一章 遣唐使物语:当年最重入唐人(第6/8页)

大宝二年(公元702年),倭国历史上的第八批遣唐使抵达了中国,这也是自天智八年(公元669年)以来的第一批。

这批遣唐使节团的团长叫粟田真人,不过他的职位既不是大使也不是押使,而是持节使,比押使还要大,由此可见,他们这次是带着重要任务去的。

粟田真人一行抵达长安之后,照例见到了皇帝,然后奉上了两样东西:一样是国书,一样是刚制定完不久的《大宝律令》。

如果那时候要有著作权法的话,估计还得再交一笔使用权税。

这次国书的内容跟以往空对空的友好问候有所不同,是一次照会,文武天皇告诉中华皇帝,我们改国名了,从此往后不再叫倭国了,而叫日本。

日本的意思就是日出之国,这个隋炀帝那会儿就说过了。

而改名的理由,根据日本那边的说法,是觉得倭这个字眼不太雅观,改成日本更帅气些。

后世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说法比较可疑,但到底可疑在何处谁也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所以这里就不用去多费心思瞎琢磨了,跟着信就是,反正从这里开始,本书也将用日本来指代我们隔壁的那个邻居了。

国书实际上没什么问题,之前提到过,中国历史上对于周边小国姓什么叫什么一直都很宽容,只要你不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一般你想叫什么我们都肯接受。

所以天朝如日本人所料认同了照会。

问题的关键,在于那部《大宝律令》。

不是版权纠纷,而是律令中明确提到了日本国君称之为天皇。

虽然那份照会至今早已不知去向,但不难推测,十有八九上面的落款用的也是天皇二字,最次也该是日本天子。

也就是说这次日本人来主要是为了告诉中国人两件事:第一,我们改名叫日本了;第二,我们的老大叫天皇。

第一件无所谓,第二件很要命。

隋炀帝那会儿就强调过,中国古代非常容不得周边小国称帝,这往往会被视作背叛。

但日本人在明知道这种习俗的情况下仍是踩了一脚中国的底线。

更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居然并没说什么,也认可了,既收下了国书,也夸了夸《大宝律令》修订得不错,甚至还赞扬持节使粟田真人是一个难得的饱读诗书精通经典之才。

为什么?

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时候没有大唐了。

时为公元702年,此时此刻统御中华君临天下的皇帝名叫武则天,国号大周。

倒不是反对女人当皇帝,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历史上女人主政的时代都挺不错的,但武则天继位之后引发的各种宫廷争斗和周边国家外交混乱却也是事实。国内不去说他,老太太到死都有好几个大臣要逼她退位;国外情况也不容乐观,其他国家不明就里以为自己多年来追随的大唐就这么被女流之辈给篡权夺位了,于是纷纷前来交涉,即便不是明着表示不满,至少也要来问个究竟。

在这种时候,日本人跑过来搞友好,二话不说不仅大大承认女皇继承大唐的合法性,还拿了一本克隆大唐律法的《大宝律令》以示日本一如既往将一直紧跟大唐的步伐,你说女皇又岂会有不高兴之理?

就算不满意隔壁称天皇称天子,那你觉得她会不会在这样的形势下驳人面子把人赶回日本去呢?

更何况从粟田真人被单独列出夸赞一番的情况来看,此人在见武则天的时候肯定没少说自家持统女皇的事情,而且还要大大赞扬一番女皇的各种丰功伟绩,恰逢此时,持统女皇正以太上女皇的身份在那里扶持朝政,虽然彼老太太和此老太太掌权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但至少武则天一听大洋彼岸也有这么一个跟自己经历身份相近的女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而且还做得很好,那么一份心理上的亲近感认同感总是会有的。

正所谓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就是这么个道理。

外交战中,日本又一次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取胜的原因跟从前一样,还是情报。

天武天皇那会儿之所以不派遣唐使,那是一种叫板。

他想借此告诉大唐,日本不用看你们的脸色,日本和你们一样也是大国。

所以才会交好新罗,不理会唐朝。

同时也是试探,想看看唐朝会有什么反应,万一反应激烈,也好趁着局势变成无法收拾之前作出妥当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