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一章 遣唐使物语:当年最重入唐人(第5/8页)
在这种形势下,持统天皇明白这大王的位子已然成了一个雷包,如果在此时把王位让给儿子,那就等于是让他成了众矢之的,前思后想之下,她决定继续称制,以大王的名义统领倭国天下。
说实话敢这么干的只有亲妈。
所以有时候看看天智天皇、齐明天皇跟草壁王子、持统天皇这两对母子,真的是感触良多。
两个儿子都是干了遭人恨的事情,需要找个给自己挡刀枪的盾牌,而最后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亲妈。
貌似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每当大难临头,往往只有母亲会义无反顾地站在儿子的身前做他的挡箭牌,而当儿子的,一旦出了事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往妈身后躲。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到了最后关头,还依然愿意不吝肮脏不计后果守护你的,只有你的母亲。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持统称制三年(公元689年),多病的草壁王子还是没能斗过病魔,与世长辞了,年仅二十七岁。
持统天皇当然心如刀割,但她却并没有心灰意冷。同年,女王正式登基成为倭王,结束了称制时期,随后,立轻王子为太子。
此轻王子不是彼轻王子,而是草壁王子的儿子。
因为这时候他才不过六岁,所以国家大事自然还是女王一把抓。
持统十年(公元697年),女王将王位传于十四岁的轻王子,也就是后来的文武天皇,而自己则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太上天皇。
四年后,对马岛发现狗头金一块,岛民不敢私藏,进献朝廷,文武天皇大喜,将当年改号为大宝。
注意一下,大宝之前,日本虽然已经创立了年号,但总共只有三个:大化、白雉和朱鸟,就是属于那种大王想到了给设一个没想到就不管它,而自大宝后,年号不再间断,一个没了另一个接着跟上,所以这等于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还有一个里程碑也在这一年被树了起来:当年八月,天武天皇到死都没修完的那部律令,终于完稿了,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宝律令》。
不过说实在的,这本堪称日本史上最早律令的《大宝律令》,其实基本是抄袭了大唐的《永徽律令》,有的地方甚至连标点都没改,还原度相当之高。
当然还是有两个划时代的突破之处。
第一个是建立了新的官制,中央分二官八省一台,地方则分国郡里三级。
所谓二官八省一台,指的是神袛官、太政官,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八省以及弹正台。
神袛官就是一群拜神的,太政官则是一群帮助天皇处理政务的最高决策层,而弹正台相当于纪委,用于监督调查弹劾官员的违规行为。
虽然是效仿了隋唐三公六部制,但却被用了整整一千多年,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才废除。
第二个就是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了天皇这个称号。
长久以来,日本的国君都叫大王,诸多天皇的名号都是后世追封的,所以本书在之前也严格遵照历史,一律叫大王、王子和王女,但现在这个叫法要改了,因为在《大宝律令》中有明确的规定,日本的国君称天皇,或是天子。
不过由于现存的《大宝律令》残卷中并没有找到这条记载,故而很多人都认为,日本国君称天皇的规定是从完成于天平宝字元年(公元757年)的《养老律令》里开始的。
应该讲这是一个误会,尽管从现存的日本古典文献来看,那部《养老律令》确实是最早规定了天皇的称号,但这并不代表因为没有从《大宝律令》中找到这条就认为它没有规定。作为一部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法典,现存至今的《大宝律令》是残缺不全的,而将大王改称天皇的文字内容,应该就在这失传了的部分中。
这绝对不是臆想。首先,天皇称号在天武时代就有了,天武天皇在很多次场合中自称或是让别人称自己为天皇而非大王;其次,在《大宝律令》制定后,《养老令》出台前,日本的一些官方文件文献里,关于国君,称呼都变成了天皇,比如那本《日本书纪》。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很靠谱的结论:天皇二字作为一国之君的法定正式名号而登场,是从《大宝律令》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