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7/17页)

四、高超的工艺水平。毫无疑问,皇家的棺具,尤其是帝后的梓宫,是清王朝丧礼中众臣拜祭的中心,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一定是制作精良。首先在承做部门上,由内务府、工部等相关部门选择天下精良的物料,再由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工细做而成。所以,这些棺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就已挖掘的棺具来看,乾隆内棺为凸雕经文,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剔红作品。慈禧内棺为阴刻,然后填金,华丽无比。

不仅如此,各棺具的密封度也很好。帝后死后,殓入内棺,外椁尚未漆饰,要供放很长时间,但无论春夏秋冬,都不能发生尸体腐臭的现象,这就要求内棺必须密封良好。孝仪皇后、慈禧太后、孝哲皇后的尸体过去多年后而保存仍很完好,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清代皇家棺具也随着清王朝的变化,而悄悄地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在关外,因为常年打仗,屡次迁都,加之顺治以前实行火化,其棺具无论多么华丽,也要付之一炬,因而棺具十分朴素。康熙以后,随着土葬的实行,棺具将永远保存下来,因而从上至下十分重视,礼臣便依制定出各个等级。但到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对清代皇家棺具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用料上,就选择了西洋漆;在外棺的漆饰上,也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次数。森严的等级制度有所松动了。

出殡礼仪

皇家一旦有人薨逝,宫内会马上采取行动。先是按死者等级组成一个治丧组织,具体负责一切丧事活动。其中,皇帝、太后、皇后属于国丧,要由礼部负责,整个国家都要有所举动;皇贵妃以下的后宫主位,则由内务府主持,只在宫内治丧。不管哪一级的妃嫔去世,都会通知她的家人前来看视,然后才可以入殓,装入棺椁之中,否则,在险恶的宫廷之中,没有经过家人看过就给大殓的妃嫔,会认为是非正常性死亡。

明朝时,帝后妃死去,有浴尸后再小殓的记载,而清代,则没有浴尸的记载。所以清代后妃死后,没有复杂的浴尸过程,很快就会进入小殓程序。

小殓,其实就是为死者穿上衣服,即穿寿衣。在小殓之前,按例允许后妃至亲之人或娘家人看视,尤其是死在皇帝之前时,皇帝要看视小殓,皇太后健在,也要前往看视。

为死者穿戴整齐,是小殓的重要内容。而且,这种穿戴要能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或身份。皇帝死后,其穿戴是朝服那一套。如乾隆帝死后,头戴天鹅绒绣佛字台正珠顶冠,身穿绣黄宁绸锦金龙袍,佩雕珊瑚嘛呢字朝珠,足蹬青缎凉里皂靴。

皇后的穿戴与皇帝大致相同,不过清代皇后死去,尚未发现有戴“凤冠”字样的记载。皇后的头上,一般为金累丝点翠镶珠石钿,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凤冠”吧。同治帝孝哲皇后和光绪帝孝定皇后无不如此。

皇贵妃以下至嫔位,居东西六宫。她们死后,均头戴吉祥帽,身穿各式蟒袍,戴朝珠,蹬朝靴。如咸丰帝婉贵妃死后“头戴吉祥帽……(穿)金黄缎绣五彩金龙锦蟒袍一件”;嘉庆帝淳嫔死后“头戴吉祥帽一顶……(穿)缂丝棉蟒袍一件……伽楠香小朝珠一盘……”

至于贵人、常在、答应,在后宫中地位低下,其死后,无特旨只穿寻常夔龙衣服入殓。如乾隆帝白贵人死后,“头戴吉祥帽……(穿)石青缎绣八团有水夔龙锦褂一件……”

这些穿戴看似简单,实际上每一件物品如首饰等,均镶有不同名目的各色宝石、珍珠等,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尽显皇家气派。

小殓完毕,要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含口,一个是开光。

含口,就是在死者口中含物,称为“口头实”。古人认为,死者辛苦一生,儿孙不忍心要他们空口而去,故而,在死者嘴中放一些东西,不做饿死鬼。另外,放入一些东西,把舌头压住,也免得到另外一个世界里乱说话,惹口舌之灾,因为古人深信舌头是万恶之源。含口的内容,历代有别。春秋之制,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清代,宫中的含口也有明显的等级之分。

皇帝的含口在档案中未见记载。但清理乾隆地宫时,发现一枚雕成蝉状的玉片,基本确认为乾隆帝含口。郭沫若先生在其考证文章中,也提过皇帝口含应为玉蝉。蝉应节蜕皮,寓可以转世超生之意。但其他帝王是否如此,有待考古后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