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6/17页)
但《则例》中所记皇后梓宫漆饰47次,并非无中生有。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日,孝穆皇后崩,当时她为皇子绵宁的福晋,所以,其棺具漆饰减略,绵宁继位后,一方面追封她为皇后,另一方面将其棺具启出,“漆饰47次。”可见,太后和当朝皇后的棺具漆饰49次,而只有追封皇后的棺具才漆饰47次。
皇贵妃金棺漆饰35次,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及众皇子、皇子福晋的外棺均漆饰15次,皇太子与皇贵妃一样,为35次。漆饰时,不但要准备各色漆、金粉,还要备有灰粉,同时,还要准备高丽夏布,档案记载:“玉贵人彩棺照便漆饰十五遍,需用高丽夏布十五匹。”
漆饰的程序很复杂,有的也不尽相同。嘉庆八年六月,记载了白太贵人彩棺漆饰做法,依次为:钻生油、粗灰、细灰、披麻、押麻灰、披麻、押麻灰、披麻、押麻灰、水磨钻生、粗灰、细灰、垫光油、漳丹油、朱油。而同样漆饰15次,但每次漆饰会因等级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二十日,漆饰王敷妃金棺时,做法为:头次钻生,二次通灰,三次满布,四次押布灰,五次满布,六次押布灰,七次满布,八次押布灰,九次中灰,十次细灰,十一次浆灰,十二次糙漆,十三次垫光漆,十四次退光漆,十五次金黄漆。但是,到清代末直至民国年间,由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这些传统的规制被打破,即使是尊贵的皇贵妃的棺具,在漆饰时也大为减缩。
由于漆饰复杂,需用时间很长。同时,每次漆饰完以后,还要通风放气,促其干燥。漆饰一具棺椁需用数月的时间才可完成。漆饰时,在棺具旁边放一块板,每漆饰一次,匠役在木板上也同样漆饰一次,以便监视王公大臣或工部堂官验收质量。
清代皇家棺具最外层漆饰,为代表等级的最终之漆,因而非常重要。文献中明确记载了各级棺具的外层漆色:列圣、列后浑饰以金;皇贵妃髹以黄,绘金云龙纹;贵妃髹以金黄,绘金云龙;妃嫔髹以金黄;贵人、常在、答应皆髹以朱;皇太子髹以黄,绘金云龙纹;皇子髹以朱,绘金云龙;福晋髹以金黄。规制虽如此,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各有区别。如同为皇贵妃金棺,温靖皇贵妃画大赤金龙,而端康皇贵妃则为平金开墨画金龙。同是皇后梓宫,慈禧太后的梓宫为浑金,而隆裕皇后的梓宫则刻画有图案。
清代皇家棺具,既沿袭了入关之前本民族的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融进了汉文化,同时,也夹杂有宗教的内容。因而,这些棺具是我们认识和了解清代宫廷秘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豪华的皇家棺具有四个特点:
一、浓郁的民族特点。说它具有民族特点,是与汉材相比较而言的。如明嘉靖帝的棺具是直帮平顶,前大后小的形制。而清代皇家棺具则“盖如屋脊,中间隆起,两边倾斜,内部高大。棺头置一木质葫芦,挂整貂一具”。棺具的这种形制,在满洲称为旗材。入关前,游牧民族的满洲出于实际的需要,而在棺具末端置一葫芦,挂一些狩猎品来祭奠先人。入关后,虽然仍在棺具中保留了葫芦,但已失去了它的实际用意。
二、复杂而森严的等级特征。入关以后,满洲贵族很快吸收了汉文化的精华。在其棺具的制作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上。在选材上,楠木、杉木的区别使用,在漆饰中,三六九等的不同待遇,以及内棺衬布的细微区别等,都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称谓上,则更加细化。帝后之棺称为梓宫,其中包括太后或太皇太后,而皇贵妃、贵妃、妃、嫔的棺具称金棺,贵人、常在、答应则只可称为彩棺了。在棺具的体量上,则等级越高,其棺具越高大,反之,则低矮。这是这时期棺具明显的外部特征。
三、宗教内容的重要体现。其实,清代皇家崇信佛教,已毋庸置疑。但在棺具的制作上,则只能通过实物来验证。从档案中知道,其棺具内的数层棺衬,均有陀罗尼经;在实物中,我们发现,慈禧、乾隆、淑嘉皇贵妃内棺表面均雕有梵文金刚经咒等,这些都是佛教内容在棺具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