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14/17页)
其三,备受青睐的珠玉随葬品。珍珠、美玉例来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喜爱,古帝王丧葬中已屡见不鲜,但清皇室的随葬品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在乾隆二十二年,新疆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后,新疆玉源源不断进入清廷,清宫殉葬品中葬玉便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了。
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棺中就随葬有玉戒指3枚、绿玉圈1个、绿玉镯子2个、白玉圈1个、白玉镯子2个、白玉钳子2个、玉手串1个等玉器,后宫主位、宗室又送各式玉器达300余件。
在清东陵所葬玉制品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康熙景陵的九龙玉杯和慈禧棺中的翡翠白菜了。但这些玉制品至今还未重现于世。
至于珍珠,清廷看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产于东北地区的珍珠,晶莹圆润,被称为东珠或正珠。这些珍珠随葬地宫中,有朝冠、朝珠以及各类饰物上的佩珠,多得数不清。
慈禧陵出土的文物中,她的三件寿衣上就有近3000粒珍珠,其所盖陀罗尼经被上缀820粒珍珠。可惜这些珠都已被匪徒掠走。此外,塞棺用、铺棺用、各种饰物用珠多得很。
其四,日常生活用品屡见不鲜。清陵殉葬品中,有许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而且大部分为其生前使用过。这体现出一种质朴和务实精神。
堪称“地下佛堂”的乾隆皇帝裕陵地宫
如道光帝彤贵妃棺中就随葬有板表、各式朝珠、各式头饰、各式首饰(甲套、戒指、镯子、戒箍等)、手巾、烟袋、扇子、烟壶以及各式生前穿过的衣物。有的甚至把生前用的漱口盂、餐具等也一并葬入。在乾隆裕陵地宫出土文物中,就有各式金头花、各式簪子、烟壶、戒指等。
最后,宗教信仰随处可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满洲贵族笃信佛教。在丧葬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裕陵地宫中,许多佛教题材像“五方佛”“八大菩萨”“二十四佛”“五欲供”“三世佛”,以及三万多字的佛学经文,遍布地宫各处,被称为“地下佛堂”。
在随葬品上,慈禧有一件绣满“佛”字的寿衣和一件绣有“佛”字的龙袍,其盖身之陀罗尼经被上更是以经文为主要内容。
在清宫档案中,也发现了与宗教有关的随葬品记录。道光彤贵妃棺中就有“菩提念珠一盘(随珊瑚佛头塔)、经二本”;咸丰帝婉贵妃随葬品中就有“护身佛一尊”等。
殉葬品将大棺塞得满满的,后妃似乎可以瞑目了。于是,便要用钉子将棺盖钉死,封住内棺了。然后,再将巨大的外棺套住。那些活在世上的后宫之位们便只有通过种种丧仪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了。
4.不腐女尸之谜
按通常的想法,皇帝尸体入棺时,一定做了防腐处理,使尸体永不腐烂,因为民间屡有出土的先例。从马王堆汉墓辛追女尸的出土,到2001年安徽砀山神秘香尸的出土,都给人留下了这个印象:皇帝一定会对尸体作防腐处理。
可是,这两具不朽的女尸都不是皇家成员。
清宫后妃在大殓时作防腐处理吗?从现有资料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无论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白事档还是从清宫廷典籍《钦定大清会典》中的“大丧”部分中,都未曾发现过对尸身防腐的只言片语。可见,清宫廷在处理死者尸身时是不考虑防腐问题的。这主要源于以下几点缘由:
一是受早期火化习俗的影响。
满洲的火化沿袭金代女真,而女真的火化,则主要是由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居无定所,试想亲人去世,晚辈若总拖着先人的棺具走来走去,总不是办法,而将其焚化,所谓“遇父母之表,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灵魂升入上天,就可以随处祭奠亡灵,何乐而不为呢?
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去世后都采用火化的方式。努尔哈赤火化后,其尸骨贮于瓷坛之中,皇太极的尸体则于顺治元年八月初九日,以国礼焚化大行皇帝梓宫。直到入关后,顺治皇帝及其妃嫔死后,仍按例实行火化,火化地点为景山,典籍记载,焚化大行皇帝梓宫时,爆出一声声的巨响,那是珍宝在焚烧时发出的声音。孝陵地宫中,就葬有顺治帝、孝康章皇后和孝献皇后的三坛骨灰。而顺治帝的皇后陵——孝东陵中,也同样有骨灰埋葬,如殉葬而死的贞妃,以及顺治十五年就已死去的悼妃,死于康熙六年的恪妃石氏等。这些妃嫔,在孝东陵未成之前,统统葬于东陵西之黄花山下,称为悼妃园寝。比孝陵营建的时间要早。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初七日,孝惠章皇后葬入时,一同迁入陵园。所以,在孝东陵内,既有汉化的土葬,也有清初火化的骨灰坛,是个混葬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