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后妃的「责任」和禁忌(第5/9页)
雍正帝对太医院的药剂管理非常严格,在雍正七年,他曾下过十分严厉的谕旨:“尔等严谕御药房首领知悉:药物关系重大,嗣后凡与妃、嫔等送药,银瓶上必须牌子标记。至所用汤头,亦须开清,交予本宫首领太监,即将名字记明,庶不至于舛错。”大家看,首领们拿药的时候,首先用的是防毒的银瓶,还要在瓶子上记名字,还要经过首领太监把关,怎么可能使用手段弄错呢?雍正帝最精细了,他深知宫廷险恶,也了解太医院用药的神秘,他惧怕出事,所以,特别作此规定,可谓防患于未然。清宫最重视生育,那些在宫中能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的妇人,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而,宫中也特别注重对她们食品的供给。按例,除了平素已经规定的宫中份额外,还要特别增加一些食品。
计每日供应粳米、碎粳米、碎红米、黄老米、碎黄老米、小米、凉谷米各7盒5勺,芝麻4盒,鸡蛋20个,直到小满月为止。这些粮物,对产期的妇女温补身体、养血益气、调整产后身体状态很有益处。为了很好地照顾产妇身体,又增加了一些其他补益类食品。而对于月子里的大阿哥,则每日供应六安茶叶2两,天池茶叶一斤,豆面一升,细草纸50张,粗草纸100张。
因为后妃不允许喂养自己的孩子,孩子生下后,怕生母产奶,太医便奉旨进回乳汤,以保证产妇的身体很快恢复并保持良好体型,也不会因为带孩子而身心疲惫。因而需要雇用一些乳母,来喂养新生儿。这些乳母要求的条件极其严格,不仅要出身好,必须是旗人,而且要长相端正,刚刚生产过,奶水特别旺足者,方能入选。进宫后,乳母食品要听凭宫里安排,不可自行食用:每日供应鸭半只,肘子、肺头要轮流食用,这些都是下奶的食品,不管乳母是否爱吃,必须咬牙吃下去,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其次,是按照所生男女而给予不同的待遇。当然,以中国的传统,生有皇子的待遇自然高于生育公主的待遇。同时,由于后妃等级不同,同是生儿女,待遇也会各有差异。
清宫后妃中,因为身份不同,从其怀孕到生育的各个环节中,会有一些不同的待遇。
内廷各位怀孕,一般会在产前3个月左右即派御医上夜轮值,并将孕妇每天食品增加1倍,允许孕妇的一位亲属进内照料,直到婴儿满月后出宫。此外,除本宫首领、太监照常值夜外,再由宫殿监奏派总管一名,率敬事房及御药房太监值夜。这时的区别主要是供应的人数上,其他没有什么区别。
小儿满月之日,皇帝要有所赏赐,规定:皇后生育赐银1000两,面、里衣料300匹;皇贵妃生育赐银500两,面、里衣料100匹;贵妃生育赐银400两,面、里衣料100匹;妃生育赐银300两,里、面衣料70匹;嫔生育赐银200两,里、面衣料40匹;贵人生育赐银100两,里、面衣料20匹;常在生育赐银100两,里、面衣料20匹。可见,等级不同,待遇各不一样。
在那个时代,女人生孩子,虽是盼望已久的事,但是,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还是要像过鬼门关一样的艰难。所以,后妃一旦怀孕,无论后妃自己,还是她的娘家人都会很紧张,期盼将来能够顺产,母子平安。
皇帝与后妃同寝后,内廷要将其记录在案备查。一旦怀孕,就要上下忙碌起来。为了照顾孕妇,《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有《遇喜》专条,规定怀孕后妃的生母可以到皇宫中照料自己的女儿。懿嫔(慈禧太后)怀孕后,其母和跟随而来的家下妇人2名,进宫同女儿住在一处,但一定是妃嫔怀孕8个月左右才可进入。
同时,还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慈禧为例:
一是刨喜坑(满民族习俗之一)。咸丰六年正月二十四日,韩来玉带营造司太监3名,至储秀宫后殿选吉处刨喜坑,请两名姥姥在坑前念喜歌、放筷子、红绸子和金银八宝。这个喜坑是分娩后将胎盘、脐带掩埋之地。
二是挑选妈妈里,满洲人喜欢这样称呼,其实,就是结过婚的妇人,而且,一定要儿女双全,使用者才感到吉祥,会给产妇带来好运。年龄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不等。目的是到孕妇处上夜守喜,内府会计司将一批近20名的灯火妈妈里、水上妈妈里送来备选,并送来姥姥2名、大夫6名,等待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