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细长的灰线(第5/11页)

有位英国记者在经过罗兹附近的一处野战医院时,注意到数千伤兵被搁在雪地里,因为(一如以往)没有交通工具将他们运送到后方;“某帐篷外,有许多截掉的手、脚弃置在地上”。许多人被榴弹炮的弹丸打瞎一只眼或双眼,人数之多令他印象非常深刻。[26]冬季这几场仗总共让俄军又损失五十万兵力,以及七成的前线军官。这时,俄国送到前线的强征入伍兵,全都没配步枪,这是德军为何损失较轻(十万人)的原因。[27]东部战线辽阔的地域利于打运动战(在东部战线,德国一个半的师就占领最前线;若是在西部战线,要用五个德国师去占),但俄军缺乏机动力、靴子(鲁斯基谈到不足五十万双)、火炮,无法解决掉兵力稀疏的德军。事实上,此后直至战争结束俄军都不会再威胁德国领土。

奥匈帝国领土则不是如此。事实表明德军太难对付,于是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有鲁斯基、尼古拉大公出席的作战会议上,伊万诺夫提议“通往柏林之路要取道奥匈帝国”。鲁斯基部有四分之三的兵力损耗于与德军的交手,已几乎无战斗力可言。[28]俄国人得从头再来,这一次得把矛头对准较弱的对手奥地利。尼古拉大公同意此论点,批准将重心从西北方面军转移到西南方面军。伊万诺夫将指挥此一行动,率部攻向克拉科夫,然后翻过喀尔巴阡山脉。

康拉德也需要重新开始。由于俄军回头推进到华沙正西边一线且有德国四个新的军从陷入僵持的西部战线调来增援东部战线的德军,他要打出一番成绩,以免沦为配角。他把挫败之后的怒气发泄在兴登堡身上,宣称那些记述德军英勇逃离罗兹的文字“天真”,还说兴登堡准备以增强后的九个军、三个骑兵师的兵力反攻是“幼稚”的。康拉德悄声说,切记,“这位‘人民英雄’已遭击败”,但这位奥地利将领的公信力已快荡然无存。[29]十二月六日,兵力大增后的德军果然拿下罗兹,挺进到距华沙不到五十公里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同意让无能的康拉德,在新成立的奥德联合东线作战司令部里听命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这位皇帝问奥匈军总司令部:“我们的战绩如此糟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连尚可容忍的外交政策都难以施行,不是吗?”[30]康拉德的答复,乃是他最近一再祭出的响应——以辞职作威胁。举棋不定的弗朗茨·约瑟夫再度退让。

罗兹之役大败后,康拉德急欲展现他的本事,于是命博罗耶维奇进攻波兰东南部的萨诺克(Sanok),要约瑟夫·斐迪南大公的第四集团军进攻正再度往上西里西亚移动的埃维特第四集团军。俄军炮弹、火炮、步枪、子弹、军服、靴子、粮食样样都缺,且无法集结大军包围康拉德,让奥地利方面生起希望。约瑟夫·斐迪南大公的第四集团军在克拉科夫附近与埃维特部相遇,博罗耶维奇的第三集团军则进攻俯临桑河且是铁路和公路运输中心之一的萨诺克。[31]埃维特部与奥军厮杀,一时分不出胜负,直到俄国拉德科-季米特里耶夫(Radko-Dimitriev)的第三集团军前来支持才改观。第三集团军原被耽搁在普热梅希尔外围,直到十一月中旬俄国另一个集团军,谢利瓦诺夫(Selivanov)的第十一集团军,前来普热梅希尔接防,第三集团军才得以前去支持埃维特部。

奥军于是再度被迫退向克拉科夫。数千名绝望的哈布斯堡王朝士兵假装得了霍乱以逃避作战。奥地利集团军司令部每天刊出告示抓逃兵:“帕尔提卡,一八八八年生于马塔维奇,黑发褐眼,说波兰语,高一米六二:如果发现,请逮捕送交第一军法庭。”[32]弗里德里希大公刚从将军晋升为陆军元帅,但没什么值得庆祝;从位在遥远后方的舒服司令部,他和康拉德只能对前线的实际情况有一丁点了解,但光是这一丁点了解,就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军队根本不想打仗。十二月二日,康拉德指示诸集团军司令官,凡是敌前撤退的部队,一律枪毙十分之一的士兵。[33]

康拉德吹嘘赢了几场局部性的胜利,但那些胜利都如昙花一现。俄国第九集团军将约瑟夫·斐迪南大公的第四集团军逼退到克拉科夫南边。俄国第三、第八集团军击败博罗耶维奇的八个师,使其退离萨诺克,并在布科维纳重创卡尔·冯·弗朗泽-巴尔丁(Karl von Pflanzer-Baltin)将军的暂编兵团的七个师。奥匈帝国军队的壕沟上方,升起有着白色半月和星星图案的绿旗,以表明这是得到奥斯曼人支持的反沙皇圣战,以吓阻俄国穆斯林部队的进攻,但未收效。博罗耶维奇部和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山麓丘陵的第四集团军十一个师之间,敞开一个宽达一百一十公里的大缺口。俄军蓄势待发,要大举穿过这缺口,经由乌兹索克(Uzsok)、杜克拉(Dukla)、卢普科夫(Lupkov)、蒂利奇(Tylicz)诸山口,进入匈牙利和摩拉维亚(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心脏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