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乐毅率五国联军大破强齐(第4/10页)
事后乐毅不无遗憾地说:“我本来还想和触子好好打一仗……”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触子还没等战斗结束,就独自驾车离去,不知所终。
济西之战后,秦、赵、韩、魏均撤军回国,只有乐毅率领燕军继续东进,越过齐国长城,进逼临淄。
齐将达子临危受命,收拾残兵败将,退守秦周(临淄以西),企图保卫临淄。
达子向齐闵王提出,齐国现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请大王将府库里的钱财全拿出来分给将士们,好让他们感恩戴德,拼死杀敌。
齐闵王一听,脑袋摇得跟个拨浪鼓似的,连声说:“那怎么行?”想了半天又说,“联军不是已经撤走了么?现在只剩下燕国的部队,你难道还对付不了?寡人平时让你们养尊处优,到了关键时刻都派不上用场,莫非都是南郭先生?”
顺便说一句,齐宣王喜欢听吹竽,而且喜欢听合奏,因此宫里养着三百人的庞大乐队,乐师们个个都享受士族待遇。有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但是混杂其中,每逢演奏就做做样子,不发出声音,居然也混了多年。齐闵王即位后,喜欢听独奏,命乐师一个一个登台献艺。南郭先生一听,赶紧脚底抹油,偷偷溜走了。
因为这件事,中国历史上便多了个“滥竽充数”的成语。齐闵王颇为得意,认为是自己的聪明睿智赶走了南郭先生,从此看人都觉得像南郭先生。稷下学宫在齐宣王时期达到鼎盛,有学子千余人。在齐闵王看来,也不过是南郭先生聚会,不但削减学宫经费,还禁止学究们议论政治,甚至将那年田甲劫王也归罪于诸子百家鼓动。这样一来,学宫里那些当代精英只好卷铺盖走人,学宫从此凋零。正好燕昭王千金买骨,这伙人便争先恐后去了燕国,反倒成全了燕国的人才战略。
回到正题。齐闵王说出“南郭先生”一词,达子便悲哀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再说什么。
接下来的秦周之战,齐军又是惨败,达子战死。
秦周失守后,临淄便再无屏障。燕军长驱直入,攻占了临淄。齐闵王仓皇出逃,齐国宫室中收藏的宝器和多年积聚的财物被燕军一扫而空,统统运回燕国。
这一年,距齐宣王派匡章攻占燕国正好三十年。
燕昭王在国内得到捷报,欣喜若狂,亲自跑到齐国来慰劳部队,并封乐毅为昌国君。
乐毅并没有满足于攻占临淄,继续分兵略地。据《资治通鉴》记载,燕军兵分五路,左军抵达胶东、东莱;前军绕过泰山直抵东海,攻克琅琊;右军沿黄河、济水前进,屯兵阿城、鄄城;后军驻扎在北海之滨,以安抚千乘;中军则镇守临淄。
乐毅绝非只会带兵打仗的赳赳武夫,他既希望占领齐国的领土,又希望获得齐国的人心,因此严格整饬燕国的纪律,每到一处,都禁止部队骚扰民众,废除齐闵王制定的苛捐杂税,恢复齐宣王时期的宽松政策。同时寻访齐国的隐士高人,以礼相待,请他们出山来帮助治理国家。
昼邑人王歜(chù),在齐国素有贤名。为了表示对王歜的尊重,乐毅下令部队不得进入昼邑三十里以内,然后派使者去请王歜出来做官。王歜道谢不出。使者有点动气,威胁道:“你若不来,我们就要屠灭昼邑全城男女!”
王歜大怒:“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现在国家灭亡,君王逃跑,我想独善其身又不能,那还不如死了的好!”
这位老先生脾气当真倔强,当场把自己的脖子吊在树上。燕国人想等他吊到半死不活的时候再出手相救,没想到他猛然向上一跳,落下来的时候脖子断裂而亡。
经此一事,乐毅更加谨慎。为了挽回影响,他在临淄郊外亲自主持祭祀,公祭四百年前的风云人物齐桓公和管仲,并派人修整王歜的墓地,号哭凭吊。
纪念齐桓公和管仲,一举两得,既安抚了齐国的人心,又动摇了田氏统治的合法性。要知道,齐国原来是姜太公的封地,正是因为齐桓公当年收纳了流亡的陈国公子完,才让田氏得以鸠占鹊巢,窃国为诸侯。纪念齐桓公和管仲,就是提醒齐国人,田氏政权来路不正,不值得为之卖命。
“若要齐国成为燕国的领土,还须得齐人治齐。”乐毅吸取了当年齐宣王占领燕国而不能长久的教训,提请燕昭王同意,封了一百二十多位齐人各等爵位,其中二十余人有封君的称号,而且享有自己的采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