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乐毅率五国联军大破强齐(第3/10页)
事情传出去后,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从各地跑到燕国来寻找前途的士人学子如过江之鲫。继魏文侯时期的安邑、齐宣王时期的临淄之后,蓟城成为了战国时期第三个人才聚集中心。这些士人学子中,包括来自齐国的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和来自赵国的法家知名学者剧辛。而乐毅在听到燕昭王礼遇郭隗的故事后,也产生了到燕国去看一看的想法。
正巧魏昭王要派一名使者去燕国,乐毅争取到这个机会,就从大梁出发了。
燕昭王早就听说过乐毅的大名,没有把他当作使者,而是以接待诸侯之礼接见他。乐毅一看那架势,赶紧退到一边,不敢接受,但禁不住燕昭王一再劝说,才勉强坐到了主宾的位置上。
两个人交谈了一个下午后,乐毅认定,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眼前的这位燕昭王虽然不是什么实力强横的君主,但绝对值得他委身侍奉。于是乐毅就留在了燕国,担任了燕昭王的亚卿。
在郭隗、剧辛、乐毅等人的辅佐下,燕昭王奋发图强,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得燕国逐渐富强起来。在这期间,燕国还积极向东北扩张势力,扩大生存空间。在将军秦开的率领下,燕军主动出去,一举击破东胡部落,辟地千里,在那里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应该说,到公元前284年,燕国已经做好了向齐国报仇的一切准备。国内兵强马壮,士卒摩拳擦掌;国外反齐统一战线形成,秦、赵等国协调一致;再加上苏秦在齐国潜伏多年,将齐国的军政外交情报源源不断送到蓟城,燕军对齐军的动向已经是了如指掌。
这一年春天,苏秦在给燕昭王的密报中写道:“齐国这些年来南攻楚,西困秦,穷兵黩武,已经是积蓄散尽,人民憔悴,士卒疲敝。现在又举全国之力攻占宋国,还妄图收服泗上十二诸侯。这不过是齐王本人不自量力罢了,齐国已经灯枯油尽,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乐毅伐齐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征发全国军队出征齐国。赵惠文王也“以相国印授乐毅”,表示乐毅有指挥赵军的权力。秦国派都尉斯离率军与燕、赵两军会合,韩、魏两国也派出部队。于是组成了浩浩荡荡的五国联军,在乐毅的统一指挥下,取道灵丘(今山东省高唐)进入齐国。
这个时候,齐闵王终于醒悟了一件事,派人将苏秦抓了起来,拉到临淄大街上,处以车裂之刑。
春秋战国时期的刑罚虽然残酷,但在史料记载中,被判车裂之刑的人不超过十个。因为车裂之刑实在是太残酷了,如果不是罪大恶极之徒,一般都不会使用这一酷刑中的酷刑。
由此可见齐闵王对苏秦的恨。
假如他知道,苏秦做这一切,并非出于对齐国的恨,也不是出于对燕国的同情,更不是为了什么荣华富贵,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为一个纵横家的收山之作,为了让后人在史书上苏秦这个名字前冠以“纵横家”三个字,又会作何感想呢?
他或许会对人世的无常发出一声感叹吧!
就像这片四分五裂的大地一样,苏秦最终走向了四分五裂。对于这一结局,苏秦早有心理准备,他用微笑迎接了逮捕他的士兵,也用微笑面对了成千上万唾骂他的临淄市民。直到五辆马车将他整个身体拉直的时候,他才略带惊慌地说了一句:
“痛!”
是不是痛并快乐着,后人不得而知。
做完这件事后,齐闵王动员全国的兵力,以触子为将,在济水以西布阵,与五国联军对峙。
齐军连年征战,早就疲惫不堪。作为主帅的触子,对这一点是看得很明白的。他命部下在济水沿线构筑防御阵地,寄希望于拖延时间,想等联军出现疲态的时候再伺机出击。
然而,这一正确的作战方略被临淄城内的齐闵王视为懦弱。他不断派出使者,督促触子主动进军。触子坚决不从。齐闵王失去了耐心,派人给触子带话说:“你再不战,我便灭你九族,挖你祖坟!”
这句又狠又傻的话决定了齐国的命运。
触子左右为难,出战必败,不战必死。于是按照齐闵王的旨意出击。两军刚刚接触,触子便在中军鸣金收兵。齐军本来就没有战意,四下逃散,联军趁势掩杀,不费吹灰之力便赢得了济西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