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北魏政权后期的战争模式(第8/14页)

503—504年魏梁战事

进占寿春之后,北魏获得了在淮南的重要据点。按照孝文帝末年的趋势正是向南方发动进攻的好机会。但在世宗即位之后的数年内,朝廷上层的矛盾冲突非常激烈,难以主动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过对于寿春这个在淮南的重要立足点,北魏上下的观念却非常一致,就是必须死守,不能放弃。在这种情况下,寿春驻防将帅的意见会对魏朝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景明四年(503年)夏,元澄向朝廷报告:梁军正在巢湖入长江的水口—东关修筑堤坝,准备抬高巢湖水位,使其向北倒灌寿春:

澄表曰:“萧衍频断东关,欲令巢湖泛溢。湖周回四百余里,东关合江之际,广不过数十步,若贼计得成,大湖倾注者,则淮南诸戍必同晋阳之事矣。又,吴楚便水,且灌且掠,淮南之地,将非国有。寿阳去江五百余里,众庶惶惶,并惧水害……”[49]

这个判断建立在对淮南地形缺乏了解的基础上。因为巢湖所在的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之间存在着分水岭,即使人为抬高巢湖水位,也不可能使其北灌淮河。当然,梁军此时有可能修筑东关堤坝,抬高巢湖水位,那是为了使巢湖及其上游河道的水深便于行船,以便向前线运送军队和补给。另外,魏军占领寿春之后,梁军势必要防范其从水、陆两路进向长江,也会主动巩固巢湖(水道)、大岘(陆路)两个方向的防务,营建城垒等。这些措施都刺激寿春魏军产生了“大湖倾注”的恐惧,迫使其采取进一步攻势。元澄这个表章果然引起了魏朝重视。这年六月:

诏发冀、定、瀛、相、并、济六州二万人,马一千五百匹,令仲秋之中毕会淮南,并寿阳先兵三万,委澄经略。[50]

这里调发的二万人,应主要是一年期蕃兵。且调发季节周期也和孝文帝第二次南伐时的两次调发相同,都是夏季发布调发诏令,八月(仲秋)在战区集结完毕,乘秋冬季节展开攻势,到明年夏季完成战役行动,士兵复员回乡或者由下一批蕃兵换防。另外,诏书还提到“寿阳先兵三万”,比500年“诏寿春置兵四万人”的诏书还少一万,说明当初预定的部署计划并未完全落实。

到八月,两万戍兵赶到之后,元澄部下有了五万兵力,这是他进行对梁战事的全部兵力。除了元澄扬州军主攻巢湖、大岘方向之外,魏廷还任命元英为都督、征义阳诸军事,负责攻击义阳方向。这支部队的数量不详,可能略低于元澄所部,但得到了汝阴太守傅永所部的增援。

八月,东西两线魏军同时展开进攻。

东路,元澄所部主攻合肥和巢湖东关,为了防范梁军自历阳陆道来援,以一部兵力攻击大岘山的梁军城垒。事实证明,梁军在合肥到东关一带的兵力比较薄弱,并没有堰水北灌的工程。但大岘山一带守军比较强大,显然是为了防范魏军陆路袭击历阳。元澄部攻占了大岘附近的数座城垒,并击败了前来增援的梁军司马明素所部。

正始元年(504年)二月,当元澄部在南方战场获胜时,钟离方向的梁军乘虚西进,试图攻占寿春,[51]一度攻占寿春外城,留守魏军仓皇固守内城。此时萧宝夤所部受命增援淮南战场,刚刚度过淮河,与寿春守军合力驱逐了梁军,解寿春之围。此事引起北魏重视,元澄遂将攻击方向转为钟离城。

北魏朝廷命令元澄做好计划:如果钟离城中缺粮,应争取在三月之前攻克;不然延宕至四月淮河涨水,梁军可以从水路增援,甚至继续西上切断寿春后路,必然导致淮南惨败。但元澄坚持围攻钟离。梁军张惠绍等护送粮食试图增援钟离,遭到魏军迎击,张惠绍被俘。[52]但不久天降大雨,淮水暴涨,增援梁军陆续开到钟离,元澄仓促撤军,在班师回寿春途中遭到梁军追击,损失四千余人。寿春方向的南伐至此结束。

西路,元英所部围困义阳时,梁司州军队据城固守,曹景宗所部三万余人、马仙琕所部万余人相继赶来救援。魏军在围城的同时先后多次击败来援梁军。至正始元年(504年)八月,义阳梁军被迫投降,魏军乘势攻占周边的山地关隘。[53]围绕义阳的战事跨越了正始元年整个夏季,但魏军攻势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可能是因为义阳比钟离处在淮河上游,所以雨季涨水对义阳一带的影响有限,加之魏军占领着寿春,扼住梁军溯淮河增援义阳之路,使梁军只能从陆路前往,运输、行动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使得义阳最终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