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北魏政权后期的战争模式(第7/14页)
前即敕豫州缘边诸镇兵马,行往赴援。杨大眼、奚康生铁骑五千,星言即路;彭城王勰、尚书令肃精卒十万,络绎继发。[39]
元勰、王肃的“精卒十万”并非能一蹴而就,而且最终也没达到这个数字(详见后),属于檄文式的夸大之辞。北魏紧急调集的是边境豫州的傅永所部兵力,以及杨大眼、奚康生率领的禁军骑兵。下面做简要分析:
奚康生部。奚康生出自代北的部落大人世家,历任宗子队主、太子三校、西台直后,都属于典型的禁卫军官序列。在孝文帝第二次南征时,奚康生被划入豫州刺史王肃麾下,参与了围攻义阳的战斗,但这是战时的临时编组,并不意味着他属于豫州军事序列。自义阳撤军之后,奚康生应又回到了禁军序列之中。当魏廷决定进占寿春之时,“遣康生领羽林一千人,给龙厩马两匹,驰赴寿春”[40]。所部是羽林,赐给的马也来自御用马厩,说明奚康生禁军是从洛阳出发驰向寿春。
杨大眼出身武都氐人,孝文帝发起南征时才获得军职,之后在孝文帝的主力军中,参加过南阳和淮南地区的战事,靠战功逐渐获得提升。在出兵寿春之前,他的职务不详,但既然与奚康生同行,肯定也是从洛阳出发,属于禁军骑兵序列。
傅永所部。在孝文帝第二次南征时,傅永担任豫州刺史王肃的军府(平南府)长史之职,属于豫州本地军事序列。在第二次南征之战中,傅永参与救援涡阳,兵败后被免除官爵。但不久又被孝文帝起用,任“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汝阴属于豫州,所以仍是豫州军事序列。到裴叔业归降时,傅永也受命入驻寿春,属于诏书所谓“豫州缘边诸镇兵马”之列。但在接到进军诏命之后,傅永“与杨大眼、奚康生等诸军俱入寿春。同日而永在后,故康生、大眼二人并赏列土,永唯清河男”[41]。杨、奚二人从洛阳出发,却比驻防边境的傅永先入寿春,似乎颇为怪异,但这不难理解:进占寿春的诏书是从洛阳发出,随杨、奚军队一起赶到豫州,傅永等还要集结、稍做准备方能成行,所以落在了杨、奚所部之后。
另外,据杨、奚、傅的本传,三人在开赴寿春之前都是“统军”之职。统军可能是孝文帝改革之后才普遍设立的武职,在军主之上,刺史之下,和郡太守基本平级,所辖兵力在千人到数千人之间。当局势需要时,这一级的部队可以进行迅速调发。
杨大眼、奚康生、傅永等进入寿春之后,王肃和元勰的部队并未及时赶到,因为大部队的集结和调动耗时更长。南齐方面获悉裴叔业叛降之后,曾试图集结重兵夺回寿春,但由于内部动乱未成。北魏进入豫州的先头部队仅有数千人,裴叔业旧部也多有不愿入魏者,所以奚康生等在寿春“防御内外,音信不通。固城一月,援军乃至”[42]。之后,元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治所即在寿春。[43]
到十月,魏廷“诏寿春置兵四万人”[44]。这个数字与年初诏书宣称的“精卒十万”有较大差距,且从此时的形势看,四万的数量也不可能达到。因为齐军陈伯之部水军沿淮河而上,试图切断寿春与北岸的联系。此时傅永所部已经回到汝阴郡,他再次受命增援寿春,率三千士兵乘船沿汝水而下。但齐军已经封锁汝水入淮河口,傅永等在水口上游二十里“牵船上汝南岸,以水牛挽之,直南趋淮,下船便渡。适上南岸,贼军亦及”,终于连夜赶到寿春城。元勰对傅永来援深为感激:“北望以久,恐洛阳难复可见。不意卿能至也。”[45]这也可见当时寿春魏军数量寡少(可能尚不到万人),才会对三千援兵如此倚重。
次年(景明二年,501年),元勰被征入朝,王肃继任扬州刺史。[46]但此年七月王肃即病逝于寿春。任城王元澄继任扬州刺史。[47]为了巩固淮南,元澄实行了一些鼓励军心的政策。九月,魏廷宣布“免寿春营户为扬州民”[48],可见寿春驻防军中多有贱民性质的营户,这也是因为一年期蕃兵不易临时征发,营户的征集调动则比较便捷。从元勰、王肃到元澄驻防寿春的短短两三年间,北魏挫败了齐、梁军队的反攻(501年正是齐、梁易代之际),并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