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第3/5页)
等到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占领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集在代郡的山谷以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以进攻匈奴。匈奴的习性,像野兽聚集和鸟儿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如捕捉影子一样。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高帝没有听从,于是向北到达了代郡的山谷,果然发生了平城被围的危险。高皇帝大概十分后悔,于是派刘敬去缔结和亲的盟约,这以后,天下的百姓忘记了战争之事。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秦朝经常聚集民众、驻扎军队几十万人,虽然有歼灭敌军斩杀敌将、俘虏单于的功劳,但也正好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天下耗费的财物。这样上使国库空虚,下使百姓疲惫,扬威于外国而称心快意,并不是完美的事情。匈奴难以得到而控制住,这并非一代的事。他们偷盗侵犯驱驰,以此作为职业,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就不向他们征课赋税,不对他们督察责罚,只把他们当作禽兽看待,而不视为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做法,这是我最大的担忧,是老百姓感到痛苦的事。况且战争时间长了,就会发生变乱;做事艰苦,思想就会起变化。这使得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而产生离心,将军和官吏们互相猜疑而与外国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成就他们的个人野心。秦朝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人瓜分,这就是政治得失的证明。所以《周书》上说:天下安危在于天子出什么样的号令,国家存亡在于天子用什么样人物。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这个问题,稍微加以注意,深思熟虑。
这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都向皇帝上书谈论当代政务,每人讲了一件事。
徐乐说:
我听说国家的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古今都是一样的。什么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陈涉没有诸侯的尊贵,没有一尺的封地,自身也不是王公大人和有名望贵族的后代,没有乡里的称誉,没有孔子、墨子、曾子的贤能,陶朱、猗顿的富有,可是他从贫穷的乡间起兵,举起戟矛,袒露一臂而大喊,天下闻风响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民贫困而君主不加以体恤,下面怨恨而上面的人不知道,世俗已经败坏而政治不修明,这三项是陈涉用来作为凭借的客观条件。这就叫作土崩。所以说国家的忧患在于土崩。什么叫瓦解呢?吴、楚、齐、赵的军事叛乱就是。吴、楚等七国阴谋叛乱,他们都自称万乘君王,有披甲的士兵几十万,威严足以整齐他们国家的境内,财力足以劝勉他们国家的百姓,可他们不能向西夺取尺寸的土地而自身却被朝廷擒获,这是什么原因呢?不是他们的权势比匹夫小,不是他们的兵力比陈涉弱,而是因为正当那时候,先帝的恩德遗泽尚未衰减,安于乡土、喜欢时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诸侯没有封国境外的援助。这就叫作瓦解。所以说国家的忧患不在于瓦解。从这看来,天下果真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是穿粗布衣服、住穷巷茅屋的人也会首先发难而使国家遭到危害,陈涉就是这样。何况还有三晋国君一类的人物可能存在呢!天下虽然还没有大治,如果真能没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有强国劲兵起来造反,也会在转身之间遭到擒灭,吴、楚、齐、赵就是这样,何况群臣百姓能够起来造反呢!这两个主要方面,是关系国家安危的明显的根本所在,贤明的君主对此都要留心而深入考察的。
近来关东地区五谷歉收,年景还未恢复,百姓大多穷困,再加上边境的战事,按照规律和常理来看,那么人民将会有不安心本地的情况了。不安心就容易骚动。容易骚动,就是土崩的形势。所以,贤明的君主能独自看到万物变化的各种原因,明白安危的关键,只在朝廷上治理政事,却能消除尚未形成的祸患。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想办法使国家不出现土崩的形势而已。所以即使有强国强兵,陛下仍然可以追赶走兽,射击飞鸟,扩大游宴的场所,无节制地纵情观赏,极尽驱马打猎的欢乐,安然自若。各种乐器的演奏声不绝于耳,帷帐中与美女的情爱和俳优侏儒的笑声总在面前出现,然而天下没有积久的忧患。名声何必要像汤王、武王那样高,民俗何必要像成王、康王时那样好!虽然这样,我私下认为陛下是天生的圣人,有宽厚仁爱的资质,果真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那么汤王、武王的名声就不难赶上,而成王、康王时的世风就可重新兴现。这两种情况确立了,然后可以处于尊贵安逸的实际境地,在当代传扬美名,扩大名誉,亲近天下人而降服四方蛮夷,你的余恩遗德将盛传几代,面朝南方,背对屏风,卷起袖子,向王公大臣拱手行礼,这就是陛下所要做的事了。我听说想实行王道,即使不成功,最差也可以使国家安宁。天下安宁,陛下哪会需要什么而得不到,要干什么而不成功,征讨谁而不降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