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第2/5页)

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朝廷追究党羽正紧急的时候,公孙弘病得很重,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该辅助贤明的君主安抚国家,使人们都遵循作为臣子的正道。现在诸侯有反叛的阴谋,这都是宰相不称职,害怕这样默默地病死,无法来搪塞责任。于是他向皇上上书说:“我听说天下的常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五条常道的有三种美德。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长幼的次序,这五方面是天下的常道。智慧、仁爱和勇敢,这三方面是天下的常德,是用来实行常道的。所以孔子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懂得这三种情况,那就知道怎样自我约束,知道怎样自我约束,然后知道怎样约束别人。天下还没有不能自我约束而能约束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如今陛下亲自实行大孝,借鉴三王,建立周朝的治国原则,兼有文王和武王的才德,激励贤人而给予俸禄,根据才能来授予官职。如今我的才质低下,没有汗马功劳,陛下特意把我从军队中提升起来,封为列侯,放置在三公的位上。我的品行才能无法和官位相称,平时又有病,恐怕先于狗马一类短命畜牲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回乡,给贤能的人让开路。”天子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褒扬有德的人,保持前人的成业要崇尚文德,遭遇祸乱要重视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我以前勉强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只想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你应当知道这一点。君子都喜欢善良的人而憎恶丑恶的人,你如果谨慎行事,可以常在我身边做官。你不幸患了霜露风寒的病,何必担忧不痊愈,竟然上书交回侯印,请求辞官回乡,这是显扬我的无德呀。如今事情稍微少了些,你应该减少思虑,集中精神,再用医药辅助治疗。”于是允许公孙弘继续休假,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病好了,就开始处理政事。

元狩二年,公孙弘患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他儿子公孙度继承平津侯的爵位。公孙度任山阳太守十多年,因犯法而失去了侯爵。

主公偃是齐地临菑人。他学习纵横家的学说,晚年才学习《周易》《春秋》、诸子百家的学说。他游学于齐地那些儒生中间,没有谁肯厚待他。齐地那些儒生一起来排斥他,使他无法留在齐地。他家境贫穷,向人家借贷也没法借到,于是游学到北方的燕、赵、中山等地,各地都没有谁能厚待他,他做客很艰难。孝武帝元光元年间,他认为诸侯中没有值得去游学的,就向西进入函谷关,去拜见卫青将军。卫青将军多次向皇上推荐他,皇上不肯召见他。他的钱财很少,留在长安很长时间,许多达官贵人的宾客们都很讨厌他,于是他就向皇帝上书。早晨递上奏书,傍晚时皇帝就召他进去相见。他所说的九件事,其中八件是法律条令方面的事,一件是劝谏攻打匈奴的事。其原文说: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而来广泛地观察,忠诚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处罚而直言进谏,所以事情没有失策而功名流传万代。如今我不敢隐讳忠心、逃避死亡而来献出我愚昧的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马法》上说:“国家虽然大,如果喜欢战争就一定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如果忘记战争就一定有危险。”天下已经平定,天子高奏《大凯》的乐章,春秋两季分别举行狩猎活动,诸侯在春天整顿军队,在秋天训练军队,是为了不忘记战争。况且发怒是悖逆的行为,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争斗是最末的节操。古代君主一发怒就一定尸首伏地流血遍野,所以圣明的天子对发怒的事非常慎重。致力于战争取胜、穷兵黩武事情的人,没有不招致后悔的。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了交战的国家,统一了天下,功业和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相当。他追求胜利没有休止,又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打匈奴。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没有堆积的财物可守,流动迁移,像鸟飞一样,难以得到他们并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粮食必然断绝,如果携带军粮来进兵,粮重难运,解决不了问题。得到了他们的土地也无利可图,遇到他们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加以守护。战胜了就一定要杀死他们,这不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攻打匈奴作为愉快的事,这不是好的计策。”秦始皇没有听从,于是派蒙恬率领军队攻打匈奴,开辟土地千里,以黄河为国界。那里土地本来就是盐碱地,不生长五谷。接着,秦始皇调发天下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军队在旷野驻守了十多年,死的人不计其数,始终没有能渡过黄河向北进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装备不齐备吗?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始皇又使天下百姓急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地方起,转运到北河,一般是发运三十钟粮食,到达时才得到一石。男人努力耕田,满足不了粮食的需要,女人纺线绩麻,满足不了军队帷幕的需要。百姓疲惫不堪,孤寡老弱的人得不到供养,路上死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天下才开始反叛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