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29/32页)

注356 抓“内人党”,即“挖肃运动”,“文革”时期以挖肃历史上曾有活动解放后早已解散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为名,残酷迫害少数民族干部,是内蒙古最大的一起冤假错案。内蒙古军区是重灾区之一。后经纠正平反。

注357 即朝阳区东坝村西口北京第十六中学侧。按和敬公主与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就葬在这里,他们的后人也都陆续葬在此地而没有其他坟地。据说日军占领北京时期该坟地被地方恶霸聂洪儒盗发,目前遗留的只是一片松树林。

注358 札奇斯琴,喀喇沁旗人,北大毕业生。曾在蒙疆自治政府任职。后去中国台湾,在台湾政治大学任教,组建边政研究所,现移居美国。

注359 这段历史,包平在口述中有详细讲述。

注360 陈布雷(1890—1948),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浙江慈溪人。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7年加入国民党。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申报》顾问兼常务董事。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陈琏(1919—1967)是陈布雷最小的女儿。1939年7月加入共产党,同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大,1942年赴重庆中央大学。1946年陈琏毕业赴北平贝满中学做教师。1949年后曾任青年团中央委员,1956年她的丈夫袁永熙被错划为右派,陈琏被迫与袁永熙离婚。1962年8月陈琏离京赴上海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教处处长。1967年在“文革”中自杀身亡。1979年3月21日,中共上海市委为陈琏举行了平反昭雪大会。

注361 齐一,1919年2月生,山东济南人。华北联合大学社会发展史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哲学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著有《鲁迅思想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美·美学·美学研究——关于美学的对象与方法的探讨》(《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三集)、《审美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美·艺术·时代》第二辑)、《中国审美思想传统刍议》(《跨世纪国际名人名作·中国科技卷》,美国世界名人书局1998年出版)。

注362 胡华(1921—1987),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党史研究专家。原名胡家骅。1950年到20世纪60年代初,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中共党史系主任。1987年12月因病在上海逝世。铁华,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务长,“文革”期间在江西干校游泳时意外身亡(参见郑杭生:《“嫁给”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学》,www.aisixiang.com,2014-11-11)。

注363 “三红”和“新人大”是人民大学在“文革”中的两个群众组织。所谓“三红”,是人大红卫兵、人大红卫队和人大东方红公社三个组织的总称。另一群众组织全名为“新人大公社”。

注364 1969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在江西省余江县刘家站建“五七”干校。

注365 方虹的丈夫洪昭光,是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以其健康新观念为主要内容的《登上健康快车》《健康忠告》《健康快乐一百岁》等10余本科普健康书籍,总发行量超过300万册。

注36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2辑《内蒙古近现代王公录》,1988年12月。

注367 清代和民国年间,蒙旗王公开放蒙地后,设地局收取岁租。

注368 此表据祁韵士等纂《皇朝藩部世系表》及包平提供的世袭表参照制成。见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附录卷一“内蒙古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14—376页。

注369 帕勒塔(1882—1920)于1906年东渡日本,在日本振武学堂学军事,1909年回到北京,就任清政府陆军贵胄学堂蒙旗监学,后又被清政府任命为科布多办事大臣,未到任即发生辛亥革命,起初不认共和,1912年2月1日又表示拥护共和,并以“自难免误会之端”中的“误会”一词,开脱自己原不认共和的立场。[《政府公报》第80期,民国元年(1912年)七月十九日,载第1册,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