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5/25页)
注147 叶于良,祖籍福州,1922年生于北京,祖父考取清朝功名后举家搬到北平,父亲在北平当律师,家境殷实。1938年在志成中学(即现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念书时加入北平抗日杀奸团,主要做侦查、刺杀汉奸的工作,1940年被捕。 2013年9月,凤凰网对话91岁的抗日老兵叶于良先生,共同探讨“中国人的日本观”。叶于良说,对日本的仇恨,从小就在心里。现在日本对侵略还不认账,这个仇恨,一辈子也忘不了。
注148 刘永康,原名刘洁,天津南开中学1937年初三毕业,停学一年后转广东中学,加入 “抗团”。1938年6月,“抗团”组织不断扩大,成员已多达一百多人,于是另外组建了一个“小学联”,由刘永康、张世一(原南开女中学生)负责。天津抗团出事后,1940年冬,刘永康逃至北平与李振英会合。他与李振英、冯运修、叶于良、孟庆时五人组成北平行动组。1940年,7月7日,18岁的刘永康参与刺杀伪《新民报》总编吴菊痴;7月18日在辟才胡同,他配合李振英参与制裁北平伪工务局长舒壮怀(打瞎一只眼);不久,他参与刺杀伪北平教育督办方宗鳌;7月24日,他担当主攻手,在丰盛胡同,两枪击毙伪华北建设总署主任俞大纯。8月被逮捕入狱,在宪兵队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他与李振英、叶于良被判无期徒刑, 1945年日军投降后获释。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刘永康以“历史反革命罪”被捕。《天津日报》刊载《南开大学破获国民党地下潜伏反动特务组织——“中国青年学生联合救亡挺进会” 》一文,说匪首已被捕获,这个“匪组织”换个说法就是抗日杀奸团。由于它的军统背景,这个已随着抗日胜利自动解散的组织成了刘永康一生的催命符。刘永康被判刑七年,出来时正好“反右”。直到“文革”结束才得到平反。刘永康著有长篇文学体回忆录《囚歌》。参见云科《抗日杀奸团铁血往事:九死一生后成反革命》,《看历史》,2011年8月15日。这里要特别注明的是,在该杂志中,这篇文章的署名是李远江,但经李远江查询,作者并不是他,而是云科。在此特向李远江先生致谢。
注149 据百度百科:吴菊痴本是京城名票。他根据唐诗《新婚别》《兵车行》《陇西行》等为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捉刀新编的历史剧《春闺梦》(一说作者是金仲荪)堪称经典之作,本是个十足的文化人,却在日军占领北平后,出任了汉奸报纸《新民报》编辑局局长,成了文化汉奸。1940年7月7日,北平“抗日杀奸团”成员冯运修在送葬队伍的掩护下,靠近吴菊痴乘坐的黄包车,单手持枪,对准吴菊痴的太阳穴连开两枪后迅速撤离。文化汉奸吴菊痴就此毙命。吴菊痴被刺杀后,伪新民报社还为他出版了《吴菊痴悼念纪念册》,汉奸汤尔和为他撰写了挽联“壮志未酬”。
注150 冯运修,原天津中日中学学生,1937年加入“抗团”,194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表面上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实际上却是抗日杀奸团中一个出色的书生杀手。如许多抗日杀奸团成员一样,冯的家世也颇为显赫,他是华北伪治安总署督办齐燮元的外甥,经常有机会出入军营。伪军对这位风流倜傥的甥少爷颇为恭敬,不料冯是有心人,借机以学枪打猎为名,练出了一手好枪法,成为“抗团”中优秀的神枪手。齐燮元对此也有耳闻,曾经责备冯不专心念书,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位外甥的真实身份。参见萨苏《神枪碧血——记抗日杀奸团中的校友冯运修》,《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日本史料揭密中国抗战》的第二部分《捍卫我们尊严的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注151 郑统万和妹妹郑昆仑的祖父为郑孝胥。郑孝胥(1860—1938),福建省闽侯人。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
注152 北一女,全称为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与台北市立高级中学并称台湾最好的高中。位于台北市中正区“总统”府旁。以培养各领域女性精英的重镇而驰誉全台湾乃至海外华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