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相隔十一年的两次访谈(第7/9页)

定:您也自己做饭?

梁:是呀,不做吃什么?不过我做得很简单,普通的,多了不会。他呀,爱吃面,像我们一来的时候,120斤大米换一袋面,也得换。做烙饼,他和面,我们做的饼硬得没法吃。现在也不会做,可是现在也不用了,有卖的了。

定:东老在台湾做什么工作?

东:后来我在电台,当播音组长。那阵儿就是上夜班。

定:阿姨您呢?

梁:我在海事学校注141,在基隆,当老师。(笑)一般人讲,年轻人受罪不叫苦,年老了受罪才是苦。我是年老了受罪。

定:您现在也不叫受罪啊。

梁:跟以前不能比啦。

定:梁阿姨像你们家还保持着和广东的联系吗?

梁:没有了,我们家里的人在美国的多了。

我们广东人爱听京戏,我们家在北京长安戏院有常年的包厢。我们家经常就是锣鼓点儿,像我们那种家庭,家里有堂会啊,在家里唱啊。像我哥哥这个,我哥哥嗓子好,唱戏就是他的嗜好,玩票,像以前有名的郝寿臣哪,金少山哪,都给我哥哥说过戏。在抗战以前,金少山来给他说戏,20块袁大头注142把他接来,还得供他抽大烟。说荀慧生是大名旦,我哥哥说荀慧生得跟我唱,荀慧生就得跟我唱,就那种。

我们在天津等船的时候我哥哥就说,我们赶紧去看戏,看李少春,到了广东就不一定能看到京戏了,我们就每天去看戏。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来的时候,我哥哥在香港,看大陆去的难民,都住在香港的贫民窟里边,也没有钱,我哥哥就跟张君秋、马连良,这些人过去在北京都得拍我们家的马屁么,就找他们两个人,我哥哥是唱花脸的,三个人唱《二进宫》,捐款给贫民窟,捐衣服什么的。我哥哥在香港就是做这个。我哥哥后来也来台湾,来台湾以后演电视剧,演袁世凯,特像,特别像,他叫梁再胜注143。现在我哥哥在美国,他自己还有票房呢。我就爱听,我不唱。他(指东普)不听。

东:我是不懂。上小学的时候差不多全班人都会唱,我也会,后来就不唱了。

4.40年后再回北京

东:我是1990年1月份回去的(指回大陆),她是1989年。1988年11月才开放,1989年1月蒋经国就死了,他1月13日死的么,4月我们就签证过来了,然后由洛杉矶去纽泽西(即新泽西)。

梁:我小姑在香港,她先去的香港。他(指东普)那时候还不敢回去,我先去打头阵。

定:你们现在再回北京,跟小时候印象里的那个北京,你们觉得差距大不大?除了讲话之外。

东:差距大。思想观念不一样。而且(大陆)还有点崇洋。比如我们都过阴历的生日,阳历的哪一天我们不知道。可是到大陆人说我们不过这个,我们过阳历的。这就是两个世界不一样,这就是几十年的差异么,是不是?

梁:一开放我就回去了,我第一次回去的时候,我不敢讲话,什么都不讲。我下飞机进到城里,就听有人在我背后说:“嘿,快看这个老太太,这么大岁数了,还抹口红!”我就站到那儿了,我就站住了,他大概以为……他就赶紧走开了。

我带我侄女去买桃子,我不晓得要自己带着袋子去买,我还是这儿的习惯呢,我也不会还价,他们要多少我就给多少,他净给我拿坏的,我说你怎么把坏的给我呀,他说噢,都要好的我坏的卖给谁呀,当时我就火了,我说你怎么这样讲话呀,你要多少钱我就给你多少,我信任你我才叫你挑,他一听我讲话不是北京话,他就抬头一看,就给换回来了,旁边的人就说大妈呀这是您哪,要是我们的话他早骂我们了。

我第二次回去带着几个朋友,那不是有街坊的,叫什么,那老太太?

定:街道居委会。

梁:对,非要我们报户口。我们这里有比我年纪大的老太太啊,我说派一个代表去行不行?不行。我们就都去了。冷啊,10月底,11月么,围着围巾哪,到了前门大栅栏,一个老太太拿卫生纸擦鼻子,卫生纸掉地下,马上就有人过来了,五块。

定:怎么都让您给碰上了。

梁:她也不敢讲话,赶快就给五块。到了派出所,那警察不错,警察就讲,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吗都来,来一个人就好了么。我说他们叫我们都来,少一个都不行啊。我想你折腾我,我也不干啊,我就说我要粮票,我住20天,你得给我20天的粮票,他就给我们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