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宫廷正骨”的传人 吴定寰口述(第5/8页)

吴:熟人也得管。民间有民间医生。北京骨科过去有三大类,一个是宫廷骨科,再一个是武术系统的,过去练武术的,什么少林啊,武当啊,这些他也会,还有京剧里头那些个。武术这块儿的代表有刘道信注96,翠花街的,后来解放后成立中医研究院,到那儿去了。再一部分是理发的,过去理发馆理完发得做按摩,由那发展起来的,也有一部分,一般民间差不多都找他们。北京理发行业有宏庙陈,有宏庙正骨科,这都是比较年头多了,在当地属于比较有名气的。注97

定:三个系统的手法和理论都一样吗?

吴:不一样,手法不一样,理论一般基本都差不多,理论都是以八法为主,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一个师傅传下来的,每个人的手法都不一样,在他临床实践中慢慢体验的。

定:这三种哪一种的长处是什么?有没有不一样的,比如哪一种更擅长于干什么,有没有?

吴:北京宫廷的属于比较好的,其次是武术,再一个是理发。解放以后中医研究院成立,全国各地都调来,反正也离不开这个。由四川来的那个就是练武术的,给刘文彩保镖的,这都是解放初期。

学会是1950年成立的,叫北京中医学会注98,夏老是正骨学会的组委。学会成立时候,卫生局正式承认的、正式有执照的,那会儿叫公共卫生局考试发执照的,一共27个人,我是最小的一个,现在就剩我一个了。

定:根据什么标准给执照呢?

吴:考试呀,考骨科的整个理论哪,治疗手法啊。那会儿卫生局就委托北京中医学会正骨专门委员会,每年考一次,夏老出来以后就是华北地区的组委,考试组的组委,管华北地区的。

夏老一般思想比较开明,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尤其解放后,像那些老人接受新事物困难点,他还都行。对于学术,中西结合啊,接受快。他没什么嗜好,上午门诊,下午在家出诊。

3.跟着岳父学正骨

吴:我是结婚以后才学的。我原来上学,毕业以后搞医疗器械搞了一年,在灯市口那儿,那会儿普通医院用的设备,在那儿一年,就“三反”“五反”了,他们经理就死了,我就回来了。

那会儿是传子不传女,姑爷更不传了,我是和老头在一块儿住的时候,老头有病,家没人,有人来瞧病来了,下颌骨脱位,在北京好多地方都没弄上,来这儿不走,非瞧这个,老头儿起不来啊,就告诉我了,你怎么给他治,我就给弄好了。我原来也不那么感兴趣,不喜好这个,我就是好运动,喜欢打球。

定:您后来怎么学医学得这么出色了?

吴:我也是赶上巧,我治了这一个以后,一个月吧,瞧了五六个,都是这个病,有的是生完小孩出不来,在家里头,家没人,来找来了,请我到家里,我那会儿上学能钻,研究,那会儿不是在家里开业么。我1954年就参加工作了。

定:1954年参加工作就是正式去搞正骨了是吗?

吴:就是,在中医学会门诊部。注99在西四羊肉胡同,不是跟北医第一附属医院近么,他们那个骨科主任叫杨克勤注100,后来是北医第三医院院长,他对中医挺感兴趣,经常搞活动,交流呀。中医发展吧,尤其骨科,中西结合比较好,另外中医西医的鸿沟怎么样消除。石膏啊,夹板固定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我开始练时20岁,还不到20岁,每天练,用沙袋什么的,我练那个气功,练颈力的,外力的,肘力的,我整理了一套手法荟萃——如意练功法,过去宫里的如意么。你不练你到时候没力气不行。现在我要看病,早晨不到8点就到了,挂号不好挂,有时有朋友,还要加号,一天看十四五个,过去这些年每年都是这样。退休以后,上午看20人,下午看20人,老是那样儿。

定:都得动手的吧,那多累呀?

吴:习惯了,就不知道累了。我还做过大手术呢,1965年,左边切了一个肺叶。那会儿是累呀,五几年在协会工作,我是一个人兼,夏老他岁数大了看不了,就我一个人,那病人一天五六十。

定:50年代中医是不是都得参加工作了,不能自己随便在外边开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