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道家思想与道教(第12/13页)
是时魏州妖人杨千郎用事,自言有“墨子术”。能役使鬼神,化丹砂水银。庄宗颇神之,拜千郎为检校尚书郎,赐紫。其妻出入宫禁,承恩宪,而士或因之以求官爵。(《新五代史》卷十四,太祖子)
墨子曾否能使役鬼神,化丹砂水银,我们不知道,但从传说中,我们知道他底技术很好,能做木鸢和军用的器具。宋道书中还有《太上墨子枕中记》一卷,言慝形幻化之术,可见墨子也被道教徒当做神仙看待。
黄老道家既和墨家信 [同前文造字。示字旁,右边“几”]祥祈禳和感应说,于是后来底道教做出满天神灵来。道教今日所奉诸神,一方面是从古代的神话流衍下来,一方面是从阴阳五行底禳星礼斗发展出来。中国古人底崇拜对象说是天地,其实是以日为主,故《祭义》说“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日是天底代表形象,是生生之本,故为祭祀底主体。所以天子封禅每祭日,盟会诸侯时亦指日为誓。古时祭日应在东方,时间在春,因为东方是“震”地,为《说卦》所说万物出生之向。拜日星底礼,由来是很早的。古时致祭之地多在高处,《史记·封禅书》说:“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其语不经见,搢绅者不道。”那时所祭底帝是“东君”、“东后”、“东皇”,即后来五行说流行时底“青帝”。自秦襄公为诸侯(周平王元年),始因雍州旧畤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时,国基已固,始僭礼祭青帝于密畤;灵公三年(周威烈王四年)作吴阳上畤、下畤以祭黄帝、炎帝:于是雍东四畤具备。
秦最先祀白帝,大概是秦底世系出于少皞,再溯源而祭太皞、轩辕、神农,初不过是本着旧时祖先崇拜底形式,所谓严父配天之老例,本没有什么以木德王或以士德王等说,到齐宣威之世,五德终始为五行家所倡之后才有五行配五色帝底说法。秦始皇因为五行家与神仙家底说法,也就采用了“阴阳主运五行相次”底理论。五行相次自然引起天上五行星底敬仰。道教底成立,从秦汉间拜星底礼仪得了许多帮助。汉人也是笃于祭祀求福底,桓宽在昭帝时亟论其过于注重,说:
古者庶人鱼菽之祭,春秋修其祖祠,士一庙,大夫三,以时有事于五祀,盖无出门之祭。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像;中者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羊杀狗,鼓瑟吹笙;贫者鸡豕五芳,卫保散腊,倾盖社场。
古者德行求福,故祭祀而宽;仁义求吉,故卜筮而希。今士俗宽于行而求于鬼;怠于礼而笃于祭;嫚亲而贵势,至妄而信日,听驰言而幸得,出实物而享虚福。
古者君子夙夜孳孳思其德,小人晨昏孜孜思其力,故君子不素飡,小人不空食。世俗饰伪行诈,为民巫祝,以取厘谢,坚 [造字。左边“名”,右边“页”]健舌,或以成业致富,故惮事之人,释本相学,是以街巷有巫,闾里有祝。(《盐铁论·散不足》)
重祭重巫就是促成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底原因。当时底巫祠很多,都是与五行有关系底。
汉高帝二年因秦未立畤祀黑帝,乃立北畤以凑足五帝底数目。刘氏,据《左传》所记世系出自高辛,并非高阳,依五行论,他是以火德王,应当祀炎帝,依祖先崇拜,应当祀帝 [造字。见174],故知立北畤只为凑足五帝之数而已。我们因此可以知道用青、黄、赤、白、黑诸名加于古帝名上是出于五行论盛行之后。由祖先而附丽于方位,由方位而上同于五星,故汉代祭祀底对象几乎全是星辰。高祖四年所立底祠,除河巫祠底祠,南山巫祠祠秦二世外,其余如蚩尤祠、梁巫祠、晋巫祠、秦巫祠、荆巫祠、九天巫祠乃至各郡国县所立之灵星祠都是以祭星为主底。武帝时方士又奏打太一,说:“天神贵者太一,佐曰五帝。”太一依《春秋合诚图》和《乐汁征图》,是紫微垣底一星,因其居北极天枢,为众星所拱,大有君臣之象,所以说五帝为太一佐。
汉朝拜星与现在道教所奉诸神有关系。群星底人格实现,是汉人最普遍的信仰。《拾遗记》载刘向校书天禄阁,有黄衣老人自言是“太一之精天帝”;《搜神记》载董永取织女, [注释:董永传说是董仲舒之父。《异闻录》说蔡州西北百里平舆县界有仙女墓,为仲舒为母追葬衣冠处;又说是仲舒藏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之所。]诸如此类,不能细述。张角作乱,亦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辞。苍天、黄天即九天巫祠所祠,实际也是祭星底。祭星礼斗为汉人一般的宗教,道教凑巧成立于这时候,因此用来号召百姓。现在所谓“玉皇上帝”、“文昌”。、“斗姆”、“司命”、“福德”等等,无一不是从那时候底拜星礼节留下来底。关于道教底神圣,名号无数,尤其是在佛教密宗传入后,道士们为要与佛争雄,随意造了许多难知难解的天尊与元君底名字。《诸师真诰》、《上清众经诸真圣秘》、《三洞赞颂灵章》等书满填了他们底名字,有工夫底人可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