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道家思想与道教(第10/13页)

自神仙辟谷服丹之说加人道教,于是所谓“真人”一变而为肉体飞升说。这样的思想无疑是受了佛教轮回论底影响,并且变本加厉。《钟吕传道集》里,钟离权对吕岩说:“人生欲免轮回,不入于异类躯壳,当使其身无病者死苦。顶天立地,负阴抱阳而为人,勿使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传道集》以阴阳定人鬼仙三途,说鬼是纯阴无阳,人是阴阳相杂,仙是纯阳无阴。故人可以为仙,也可以为鬼。仙有五等,所谓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是。 [注释:这样说法,也许与印度思想有关。印度人对Rishi(仙人)底见解也是神通过人,且其数常以七为率。《楞严经》(八)所举底十种仙也不是纯粹印度思想,但自六朝以后,佛教相互底关系却很显然。]修到鬼仙还不为功,到人仙乃为小成,地仙为中成,神仙为大成。鬼仙不免轮回,人仙与地仙只可免死,要到神仙方能身外有身,脱质超凡。天仙是得“道”后,传道人间,仙行圆满返到洞天底神仙。这个明明是采取佛教对于菩萨底见解。

人所以不能长生底原故,因为他犯了三种毛病,就是时病,年病,身病。时病是劳逸过度,冒寒涉暑,其结果为“患”。年病是恣情纵意,散失元阳,其结果是“老”。身病是精神消散,其结果是“死”。人要解脱愚、老、死,就当修养。最先当要绝了时病底根源;要免身病,先要使年病不生。所以修养的工夫要贯注在年病上,使身体不老,然后不死可求。这个就产生了“炼丹”底方法。

六国和秦时的方士早已讲求“不死之药”底制法。《盐铁论?散不足》载秦始皇好神仙,信 [同上文前面,造字,示字旁,右边为“几”]祥,于是“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余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金余珠”即是从金中所得底“丹”。初时底丹不过是从石类中底硃砂取汞(后来名为砂子、阳龙),从金类中底黑铅取银(所谓银母、阴虎),使银汞相合,取其精为“金余珠”。后来更附会以阴阳五行之说,以龙虎居坎离之位,离上坎下为水火未济,坎上离下为水火既济,水火交和则丹成。方士以为人身底构造本应天机,一身之中乃是一个小天地,故当依着阴阳升降之理炼就纯阳,使之脱质升仙。他们有外丹、内丹,或炼形、炼气两样丹法。

外丹所以炼形。照道士们底讲究,采药后,精选入炉,用从日取得底真火,从月取得底真水锻炼。丹炉三层,外方内圆,一切都依卦气而造,共高二十七寸。药放在炉里炼过三年为小成,服之可绝百病;六年为中成,服之可以延年;九年为大成,服之可升举。炼到第九年底丹名“白雪”,又名“玉液”;第十二年名为“神符”。《铜符铁券诀》:“一粒一服三期后,周身九窍自光明。白雪人口身生羽,神符吞下足生云。”言服了第十二年底丹便能得驾起云头上九天底本领。又有所谓“紫金丹”, [注释:《石函记·圣石指玄篇》说求仙向东,东为扶桑,出金乌之精,生得紫金丹。]乃得自扶桑,服之能使聋者聪,瞽者明,枯骨生肉,顽石成金,河化乳,华不落,等等功能。自古以来,炼丹服丹底那么多,现在应当有无数神仙驾着云头游来游去才对,但实际上,我们只见云而不见仙!这是什么原故?道士又给我们一个解释,从锻炼上说,丹本没炼成,修者仓卒服了。丹所以不成底原故,第一是药材不好,第二是火候不足或不对,第三是时机不合。从修炼底人身上说,他还短了炼气底工夫,因为单炼形是不够底。《灵飞经》、《铜符铁券》、《灵宝毕法》、《火莲经》诸书不过是教人炼形,并没注重到炼气那层。修者过于注重炼形,虽专用许多“旁门小法”如斋戒、体粮、采气、漱咽、离妻、断味、禅定、不语、存想、采阴、服气、持净、息心、绝累、开项、缩龟、绝迹、看读、烧炼、定息、导引、吐纳、采补、布施、供养、救济、入山、识性、不动、授持等,终不能飞升;必须形气并炼,用内视法,先使身心达于清静虚无之境,然后锻炼内丹,使外内调和才可以。内观者,先于“无中立象,以定神识”,继则“一念不起”,以保其“清”,使“灵台无物”,以保其“净”。能够这样,才可以讲内丹底修炼。《性命圭旨》专讲炼形炼气之法,但已融通三教,不尽是道教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