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编 近代文明在考验中(第31/55页)

银幕的影响?无声与有声电影是相当新近的教育工具。人们才开始使用它们在学校或者剧院中授课,没人可以预见到它将会发展至何种程度。广播也有利于教育。还有一方面,低俗的、哗众取宠的“电影”与“台词”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代替了有益的阅读,它是一把双刃剑。

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些教育的一切载体,如机器和民主,都有着极大的力量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这要看如何利用它们。

在民主文明中,教育问题的确是根本问题。除非人们学会如何明智地使用自己的选票、金钱、机器、印刷机与电影,否则便会给民主积蓄可怕的灾祸。因而有必要深刻理解文明的这些新特征。

道德的动机?不但要有深刻的理解,还一定要引申开去。单凭知识无法让人快乐与有价值,甚至无法让人获得成就。他还要有敏锐的正义感,强烈的责任感。在监狱中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罪犯。最美好的愿望假如不用知识来教导,就会变成危险的;假如知识不用善意来启发,也会是危险的。

简单地讲,当今世界需要知识与道德两者。不分男女,具备这两种品质才是好公民。没有这种公民,我们国家的前途、世界的前途必将是黑暗的。拥有很多这种公民,我们才有勇气与希望面对未来。

第49章 危机的年头

尽管我们接近此书的末页,可是我们并未到达历史的终点。历史还在创造中,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创造得更为快速。世事从未以这种头晕目眩的速度飞驰前行。可是飞驰的目标是什么呢?许多国家好像在彷徨踌躇,从这个目标转向那个目标,犹豫不定,不知道选择哪个方向是正确的。紧随一战以后,大部分国家迈向民主、繁荣、裁军与和平。之后,突如其来的金融恐慌摧毁了繁荣,独裁者们向民主提出挑战,放弃了裁军,战争破坏了和平。这个世界所面临的不止是一种危机,而是多种危机,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以及战争危机。

一、商业危机

恐慌与贫穷?1929年快接近年尾的时候,华尔街的股价如扎了孔的气球一样急速下跌,损失达到几十亿美元。可这还仅是一个开始。金融恐慌于1931年席卷欧洲,又以成倍的压力返袭美洲。工厂关闭,银行破产,雇佣劳动者被辞退,对外贸易缩紧,农民们出售的农产品根本无法获取公平价格。直至1933年,全世界的失业工人已达3000万。

恢复与“衰退”?1932年至1933年,各处的商业状况开始有所好转。在好转扩大的时候,人们期望经济萧条已然过去了。但是,1937年至1938年的冬天,人们又感到商业状况再次恶化了。共产党人宣称资本主义完了。资本家宣称是世界大战与政府的政策引发了麻烦。在危机期间,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想方设法去照顾失业工人,扶持农业,对商业与金融进行调整。至于调整的程度应该如何,在大部分工业国家中存在意见分歧。

二、政府危机

独裁还是民主?由于人们期盼政府在商业危机中提供帮助,他们对那个相当古老的问题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到底怎样的政府形式才是最好的?一些国家的回答是独裁,大部分西方国家却声称是民主。我们都了解,民主在战后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1935年,代议制政府扩大至印度。同一年,美国为菲律宾人制定了一个预备在10年中使菲律宾彻底独立的计划,这个计划使它得到了更多的自治权。在1937年的印度,自治权又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展。还有一方面,一战以后,俄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土耳其、波斯以及中国都成立了独裁政权。德国与奥地利也加入进来。

希特勒的纳粹独裁政权?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被冯·兴登堡总统委任为德意志共和国的总理。翌年,兴登堡去世,希特勒掌控了最高权力,自称为“元首”(Fueh rer),不称呼为总统,还将德意志共和国改名为“第三帝国”。1919年的共和国宪法并没有被希特勒废除,而是根本不理它,将众议院当成是一个橡皮图章,将自己的权力扩至诸邦政府之上,还将自己的纳粹党或者国家社会党以外的所有政党都镇压了。纳粹党徒戕害犹太人,还威胁基督教的宗教自由。政府对财政、工业与农业进行调整,工会被取消,罢工被禁止。虽然如此,德国的经济恢复仍然落后于民主国家。可是希特勒却名噪一时。报纸、广播、剧院、电影与学校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下,全用于宣传纳粹。不但这样,很多德国人还称赞希特勒对待外国的胆气。他不接受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他不再偿还协约国的赔款;他退出国际联盟;他收回萨尔盆地;最重要的是,他夸赞说自己会让德国强盛伟大,拥有强大的陆军、庞大的海军与不差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