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编 近代文明在考验中(第32/55页)
奥地利的基督教独裁政权?1933年出现了希特勒可能会并吞奥地利的危险,或者说纳粹阴谋家将要夺得维也纳的危险。为了挽救国家,奥地利总理多尔夫斯在国内制止纳粹党,自己实施独裁,还颁布一部新宪法,想让奥地利变成基督教的“社团”国家。在工业与农业方面,想组建协会或者“社团”来维护社会公平。1934年多尔夫斯被纳粹党徒暗害了,可是他的政党还在坚持他的政策。
1938年春,奥地利人曾经于1933年担心并一直希望能永久避免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希特勒的力量快速发展,已经强大到能够打倒奥地利总理库特·舒士尼格博士,并成立纳粹党的统治。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没多久,便进行了一场公民投票,以此确定奥地利与德国的兼并。
德国与意大利答应维持友好关系,推动两国间的贸易与遵照某种政治态度,它的真正内容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说是秘密。所以,许多人看懂了对奥地利的占据是迈向罗马—柏林轴心的一步。
在捷克斯洛伐克,纳粹党主张与德国合作,希特勒计划援助他们。这要比吞并奥地利更让其他国家震惊,尤其是震惊了法国与英国。对那时的世界和平来讲,多亏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表现得非常决绝,让希特勒改变了计划。
民主国家的恢复?在民主国家中,商业的渐渐恢复让人们对他们的政府形式产生了更大的信心。像我们所看到的,英国的经济繁荣恢复迅速,还组建了一个保守党内阁。法国在货币问题、财政舞弊与时常的内阁变动方面有过各种麻烦,可是商业危机要比很多其他国家的危害小得多。美国的危机尤其严重。胡佛总统的共和党政府并非被枪弹打垮,而是于1932年的选举大败中被选票颠覆了。在新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3年就任的时候,美国正处于金融恐慌的压力下,银行纷纷倒闭。他的对策是对银行进行管理,将美元贬值,一美元的实际价值只相当于原来的60美分,限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建设公共工程来提供就业机会,准许雇主利用规章来调节竞争,还对劳工试行上涨工资、缩短工时与改善工作条件等举措。他的经济改革政策被称作新政。1935年,新政的主要立法被最高法院宣告为违反宪法。可是此时商业已得到恢复,美国并未向独裁政治乞求也度过了这场经济危机。
三、国际危机
渴望和平?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表示对和平的期盼,有的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了,有的加入了国际联盟,有的签订了其他和平公约。几乎全部国家都参与了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那时全世界存在一场赞同和平与裁军的伟大的舆论运动。但是同时还涌动着扩充军备、开始新征服与战争的相反趋势。
扩充军备?1932年之后,裁军的尝试突遭阻碍。1933年,德国退出了世界裁军会议。没多久便开始组建50多万人的陆军,强大的空军与庞大的海军。日本不再接受限制海军比值的制度,所以在华盛顿与伦敦签订的海军条约便于1936年期满时停止了。墨索里尼制造了两艘超大的战舰;法国制造了四艘;同时美国与英国决定制造更多的小型战舰。俄国宣称它遭受了德国与日本的威胁,将陆军增至近100万人,还宣称于1936年再增加。俄国还意图通过与邻国签署和平公约、1934年参加国联及在1935年和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结盟等外交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法国也扩充了陆军,加强了边界的防御工事并寻找同盟。所有这些强国都在快速建造轰炸机与战斗机。全世界都在备战。战争能否被及时阻止呢?
领土扩张热?领土扩张热是引发战争的主力之一。日本、意大利与德国的领导人公开表现出他们期望获得更多的领土。领土很难得到,除非通过侵略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日本期望用更多的土地减少自己人口“过剩”的负担,这造成了它意图夺得满洲以外更多的地方。在国内,1935年至1936年间,由于侵略战争遭到反对而暂被阻止。可是在1937年,日本再次扩大了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北平与天津落入了日军的手里;上海在被攻陷之前就遭到了可怕的破坏;广州于1938年在日军进攻之前便弃守了。中国向国际联盟申诉,可是任何抗议都无法阻止不宣而战的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