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编 近代文明在考验中(第10/55页)
十四点原则?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要遵照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提出来的著名的“十四点原则”,这十四点是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1月提出的,讲明了协约国的作战目标。这些原则包括:(1)取消秘密外交;(2)获取海上自由;(3)清除经济阻碍;(4)缩减诸国军备;(5)公平的调整一切对殖民地的主张;(6)自俄国撤兵;(7)光复比利时;(8)将阿尔萨斯—洛林还给法国;(9)完成对意大利的国家统一;(10)奥匈帝国的诸民族有自主权;(11)应给予巴尔干半岛诸民族自主权;(12)应给予土耳其自主权;(13)波兰获得独立;(14)建立国际联盟。
协约国基本上都赞成威尔逊的“十四点”,但是唯独对“获取海上自由”有所保留,它们很清楚地附上解释:“德国陆、海、空军的入侵,对协约国的百姓及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这些损失全部应该由德国赔偿。”
七、悲剧与损失
生命的损失?协约国出动兵力4 000万人,中欧列强有2 000万人,总数是6 000万人!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里,差不多有900万人失去了生命,2 000万人受伤。
伤亡的士兵大部分是家庭中最年轻、最干练、最健壮、最具生气以及最有前途的成员。除他们以外,还应该算上上百万的百姓,男子、妇女与儿童在饥饿、病痛与暴乱中死亡。全世界的生育率明显降低。
财政上的损失?为了给付军事冲突的巨大费用,交战国所承担的债务直线上升。各个国家都在国内发行战时公债,向公民筹集巨额债款,欧洲协约国向美国所借的款项大约为100亿美元。
各国债务快速增加的同时,世界财富的生产却不断下降。因长达4年多的战争期间,欧洲的主要国家从农场、工厂、商铺中带走了上百万的人力,有的送去战场当兵,有的安置在军火工厂当工人。生活费用每处都在上涨。有些国家政府已面临破产,民众尤其苦不堪言。
财产的损坏与战争债务的负担给以后的岁月造成了惨重的后果。战后,参战的各国大多要偿还战争债务和利息,还要重建破坏的城市设施。贸易恢复得极为缓慢,并且只恢复了一部分。一些政府打算发行更多的纸币来填补支出,结果却使钞票几乎一文不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每况愈下。
第45章 新地图与新法律
一、巴黎和约
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面临着重大任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世界地图要重绘;要遵照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制定条约;要将国际联盟的宪法草拟出来。
32个国家?这是一场总统、首相、政治家、外交家、地理学家、银行家、将军等各种人物齐聚一堂的盛会。其中有三个人最杰出,也就是法国的“老虎”克列孟梭、干练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这“三巨头”掌控了所有决定。但是,代表总共有70人,代表着曾在战争中反抗德国的32个国家。可是德国自己却没有代表,有的中欧列强也没有,俄国也没有。协约国打算写好条款,之后命令战败国接受这些条款。
条约?这70位正式代表由上百个秘书、地理学家、历史学家、金融家及一些各方面专家协助工作。尽管如此,条约的准备工作还是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最终,敌对各国被召集到了巴黎,准确地讲,是来到了巴黎附近的市镇,分别被命在各自与协约国拟定的条约上签字。德国的条约于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著名的镜厅签订;奥地利的条约于9月10日在圣日耳曼签订;保加利亚的条约于11月27日在讷伊签订;匈牙利的条约于1920年6月4日在三角厅(在凡尔赛)签订;土耳其的条约于1920年8月10日在色佛尔签订。这五个条约与同时所签署的其他条约一起,可统称为1919年至1920年的巴黎和约,也称《凡尔赛和约》。
胜利者的收获?依据《凡尔赛和约》,胜利的西欧列强对于它们所遭受的人力与财力方面的惨重损失获得了部分赔偿。它们一心想让德国降至二等国的地位;想让他在工业与商业方面无法平等的地和它们竞争,还想让它解除武装。它们剥夺了德国全部的殖民地,将所有的海军与大多数商船充公,强逼放弃强制兵役制度与停止生产军火。它们强逼德国答应支付给它们几十亿美元,用现金与实物,例如煤来偿付。这样的支付称作“赔款”,赔偿因德国所导致的损失。在德国偿清赔款以前,协约国军队要占据莱茵河左岸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