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欧洲国家与教会中的动乱(第8/25页)

英国国王?在英国,威克利夫的一些言论已开始生根。可是在16世纪,英国的宗教对抗主要是由英王亨利八世实施的。起初亨利反对路德,还写了一本书来反对他。之后亨利和教皇决裂了,采取果断做法,领导全国一起来反对教皇。亨利由于教皇不肯答应他非常期盼的一桩婚事而悲痛绝望;另外他急于提升自己在教会里的王室权威,就像提升自己在国家中的权威一样。所以,在1534年,他引导议会通过了一项“最高权力法案”,规定国王替代教皇变成英国教会的元首。

英国国教教会?英国的教会逐步成为了英国国教教会。亨利八世仅仅希望摆脱教皇而独立,他并非要改变教义或者礼拜的形式。但在自己的儿子爱德华六世(1547—1553)与女儿伊丽莎白(1558—1603)统治时期,国教教会进行了种种革新。圣经被宣布为信仰的唯一指导;天主教教义里的“善举”被断定属于迷信;更改了各种圣礼;祈祷书从拉丁文翻译成了英文,还做了很大的改动。

亨利的女儿玛丽女王是一位忠诚的天主教徒,在她为期五年的统治期内(1553—1558),英国再度和罗马联合起来。但在伊丽莎白漫长的统治时期,新教又得到了稳固。英国国教教会正式获得了认可,有时被称作安立甘教会(又称为圣公会)还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从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开始,大部分英国人都是安立甘教徒,尽管还有少部分人信仰天主教。直至19世纪,英国天主教徒才赢得解放,针对天主教徒的严苛律法才被废除。在爱尔兰,虽然英国统治者成立了新教教会,可是当地大部分民众还是信奉天主教。

英国与爱尔兰不同的宗教转变,与其他大部分国家一样,紧随而来的是大批的迫害与财产充公。许多人为了信仰而牺牲,许多家族与组织因此变得贫困。在亨利八世、玛丽与伊丽莎白的统治下,情况更是这样。

瑞士改革者——乌尔里希·茨温利?在瑞士,乌尔里希·茨温利(1484—1531)领导了反抗天主教教会的起义。他和路德有的论点不同,尤其是有关圣礼和教会组织的事。瑞士和德国一样,有些小邦信奉新教,而其他邦仍然信奉天主教,他们因信仰不同而相互混战。茨温利于1531年在卡佩尔战役中被杀死了。

法国改革者——约翰·加尔文?年轻的法国人约翰·加尔文(1509—1564),在建立新教教义与组织方面,被证实是一位要比亨利八世和马丁·路德更具普遍影响力的人。加尔文在20岁的时候,就与天主教教会闹翻了。他在法国被看作异端,所以离开家乡前往瑞士避难。在日内瓦,从1536年直到1564年去世,他一直是这座城市的宗教预言家与政治独裁者。加尔文的教义自日内瓦遍传四方。他的教义之所以被普遍接受,存在几点原因。第一,加尔文教要比大部分其他形式的基督教更为民主,所以得到了许多厌恶专制政体的人的欢迎。第二,加尔文在26岁时创作的《基督教原理》一书中,将教义阐述得清楚精炼,以至于立刻被誉为神学中的一部优秀作品。自那时开始,这部著作在宗教文献中一直占据明显地位。

很多瑞士人追随加尔文,荷兰人与部分马扎尔人也是如此。法国的新教徒胡格诺派也成了加尔文教徒。在苏格兰,约翰·诺克斯所引入的加尔文教被封为国教。在不列颠群岛的一些地方,它也被许多人所接受。苏格兰(与其他一些国家)的加尔文教徒被称作长老会信徒。清教徒与新英格兰迁移新教徒也都成为加尔文教徒了。

新教的很多派别?16世纪出现的新教主要派别有路德教、安立甘教与加尔文教,但还有其他教派。比如,瑞士与荷兰出现了门诺·西蒙斯的信徒,称作门诺派;在英国,浸礼会与贵格会(公谊会)不久便知名了。门诺派信徒与贵格会信徒坚定反战立场。浸礼会信徒由于采用浸水洗礼而得名。一般说来,他们都追随加尔文的教义。

四、天主教会的改革

新教在欧洲诸国兴起时,天主教会正进行着一场变革。与德国、瑞士和斯堪的纳维亚一样,意大利、奥地利、法国与西班牙也都经历了宗教骚乱,但最终仅废除了部分弊政,没有进行激烈的反抗或彻底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