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欧洲国家与教会中的动乱(第6/25页)
宗教方面的对抗?还有一种反抗源于对宗教教义的不同见解。比如,在12世纪,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攻击教会的圣餐礼与圣职,在13世纪被十字军镇压。14世纪,英国教士兼任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威克利夫(1320—1384),提出坚决的观点,对天主教的很多教义与做法表示反对。他声称教皇并非是基督在尘世的代表,而是一位“反基督者”;修道制度并非是基督教义的真实部分;由邪恶的教士所实施的圣礼是无效的;基督徒个人应该完全遵循圣经里的教训;教会应该附属于国家。
罗拉德派与胡斯派?尽管遭到教皇的斥责,可是威克利夫获得了很多追随者,有英国的乡绅、政客,也有穷苦民众。在他去世之后,他的著作受到一位教士兼布拉格大学教授约翰·胡斯的赞许,而且在波希米亚广泛传播。15世纪初,罗拉德派的威克利夫的英国门徒们与捷克胡斯派的人数都在增加。
正如国王与诸侯曾经积极的与教会当局联手镇压阿尔比派一样,如今他们也想方设法制止罗拉德派与胡斯派。英国亨利四世与亨利五世采用罚款、囚禁与火刑来遏止罗拉德派运动在国内的传播。神圣罗马皇帝西吉斯蒙急切想要在捷克消灭宗教运动,诱使约翰·胡斯参加在瑞士康斯坦茨举行的全体宗教会议。在会议上,他不顾自己曾经郑重答应保卫胡斯的人身安全,并实施了会议法令,在1415年对胡斯处以火刑。
胡斯派战争?胡斯被处以火刑不久便在捷克引发了民众暴乱,这是一场半宗教半爱国的暴乱。德意志天主教徒向捷克胡斯派宣战,胡斯派内部也立刻分成几个支派,彼此交战。胡斯派战争持续了几年,后来教皇在民族方面做了一些让步,大多数地区都恢复了天主教教会。但胡斯派的一个支派摩拉维亚兄弟派,却一直留存到现在。
道德方面的对抗?在14世纪、15世纪,第三种对天主教会的反抗是对教士的出格做法与教会“腐败”进行批判。人们说有些教士的生活是无耻的,不道德的,搜刮人民膏脂,奢侈无度。人们认为很多主教力争拥有丰厚的世俗财物,罗马教廷从德国、英国与法国“好基督徒”的口袋中压榨了大量钱财,使意大利的“坏基督徒”随意挥霍,享受世俗享乐。伊拉斯谟在著作《愚人颂》里既清楚又幽默地列举了一些人们的抱怨。他认为基督徒已经不再拥有基督教早期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为了对教会进行改革,一定要让普通民众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可以有效地监督修士与神学家们,帮助清除教会里的无耻弊端。
改革的主张?教会中的严重弊端引发了人们广泛的主张改革。改革的主张会得到人们的关注,弊端也会得到纠正。不只一般教徒,甚至教皇、红衣主教、主教、教士与修士们也都期盼改革,而且诚心为此努力。教会的精神使命没有被完全忽略。在15世纪,修士托马斯·肯皮斯所创作的《效法基督》是仅次于圣经的最著名的而且流传最广泛的有关基督教虔信的书。书中阐述的基本原则受到人们的高度赞同,并被普遍传授。
小结
事实上,在16世纪,已经实现了教会改革,但当时想遏制分裂已为时太晚。政治、经济与爱国之心对教会的反抗,以及对教会某些教义的不满,已经形成了王侯与人民的公开对抗。
专制政体的兴起加强了国王与诸侯们想在政治方面、宗教方面,变成专制君主的野心,而且想控制本国教会,正如他们控制贵族、议会与城镇一样。贵族与商人们渴望财富的野心,在他们心里引发了一种侵吞教会财产、少交纳教会钱税与终止教会经济独断的奢望。
民族情感?民族情感与民族爱国之心的发展,大大推进了将英、德、法及其他地方教会从“外国”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的主张,还出现了将天主教教会改成各个国家教会松散联盟的鼓动。
16世纪种种分裂教会的趋势,教皇与许多基督徒对此表现出了坚决的敌对。他们不愿将天主教会“国家化”,不赞同失去教会的土地与收益,不允许将教会彻底置于专制君主的掌控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