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9页)
然而,谁都没想到,这些话会成为大包的遗言。大包在整编讲话稿的工作中,突发心肌梗死,倒在了一堆领导的讲话稿上!
许多老领导和现职领导,参加了大包的追悼会。按照大包生前的遗愿,他收藏的那些讲话稿,全部由单位接收了。应该说,大包死而无憾了。可是,在向大包的遗体告别之后,大包的一双儿女哭天抢地,不让把大包火化。他们声泪俱下地说:俺爸为什么还睁着眼睛?他一定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人们都拥过来看大包,果然,大包死不瞑目。
领导们毕竟是有经验的。有个老领导出了个主意,让刚才给大包致悼词的那个现职领导,把悼词烧掉。烧悼词,也就是烧讲话稿。现职领导照办了,一边烧悼词,一边说:大包同志,你收好了啊,专门给你开的大会,专门给你做的讲话稿!
悼词很快就化成黑色的蝴蝶了,漫天飞舞。
众人再看大包,他已闭上了眼睛!
好了,大包已经把讲话稿收藏好了,他安息了!
侧面像
他的任务就是给公众人物照相。简短地说,就是瞅机会,给公众人物抓拍几张标准像。是的,公众人物除了身份证是标准像外,其他的都是侧面像。当然了,拍摄标准像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是,镜头对准他了,焦距也调好了,公众人物却转过脸去了。这表明,公众人物是很不喜欢拍摄标准像的。
没错,公众人物照过许多侧面像。公众人物为什么偏偏喜欢侧面像呢?真让人费尽了思量。有些话,是不能问的。公众人物架子很大,总不能问公众人物为什么喜欢这样,为什么不喜欢那样吧?
他调阅了公众人物的所有照片,细心揣摸,试图找到答案。他也看到了公众人物的那张身份证,望着那唯一的标准像发呆。的确,这张标准像,并不好看,五官走样儿,看上去很像罪犯。
当然,人不可貌相,公众人物不是罪犯。
他也近距离打量过公众人物,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公众人物和所有人说话的时候,都侧着脸。同公众人物说话的那些人,也都侧着脸,保持着45度的角度。
这可真奇怪。他悄悄扯住一个人问:“怎么回事啊?你们都侧着脸。”
对方笑笑,神秘地说:“互相尊重嘛!”
他似有所悟,来到礼仪公司咨询。礼仪公司的人告诉他,侧着脸讲话,的确体现着尊重。
真是这样啊。
他对公众人物产生了好感,不再跟在公众人物的屁股后面瞎转了。他要等机会,等公众人物闪现最佳表情的时候,再抓拍所谓的标准像。为了拉近与公众人物的感情,他有意识地为公众人物多拍了一些侧面像,让公众人物高兴。
公众人物注意到了这一点,露出了喜悦之色。有一天,公众人物拿出几本影集给他看。公众人物得意地说:“你随便翻翻,这些照片记录着我走过的足迹!”
他翻看着影集,欣赏着公众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光辉形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集里的照片,优于社会上炒作的那些老照片,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因为,公众人物给他看的这些照片,大都是与各级领导人的合影。这些领导人,有的已经去八宝山睡觉了,有的正在去往八宝山的路上。照片上,领导人亲切地微笑着,神采奕奕地同公众人物握手,公众人物红光满面,激动和幸福之情难以言表。
合上影集,他充满激情地对公众人物说:“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将来要捐给博物馆吧?”
公众人物拍着沙发笑道:“小伙子,我给你看这些照片,可不是让你恭维我的。也许,你还没懂得我的意图。”
他脸上一红:“请您教导我。”
公众人物却什么也没说,将影集放进了书柜里。
难道要我自己悟吗?他想。
他将自己关在了屋子里,回味着公众人物给他看的那些老照片。他的脑子很乱。那些老照片一张张叠印着,让他越发理不出头绪了。
他索性走出了斗室,来到中心广场。广场上有人放鸽子,也有人站在报栏前读报。他望了一会儿高飞的风筝,也站到了报栏前。就在这一刻,他的眼前突然一亮。他看见了报纸上的几张照片,领导人全都侧着身子,同外宾握手,或者在基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