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9页)
领导真的记住了刘百顺的名字。有时,领导也会在不同的场合,提到刘百顺同志。每次提到刘百顺,领导都要补充一句:“啊,就是王静那口子!”说的次数多了,上上下下的人,都随着叫“王静那口子”了。时间一长,就没有人叫刘百顺的名字了。
刘百顺好像也没表示什么意见,一天到晚,笑呵呵的,脸蛋子刮得干干净净,像个青皮土豆子。刘百顺已经不当工人了,每天上班都穿着白领子衬衣。
有一天,领导又见到了刘百顺。两个人说了半天话,领导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他的名字了。领导实在忍不住了,就问:“喂,你是谁来着?”
刘百顺笑道:“我是王静那口子!”
收藏家
大包有个爱好,专门收藏领导的讲话稿。但市级以上领导的讲话稿,他不收藏;联合国领导的讲话稿,他也不收藏。他只收藏本系统、本单位领导的讲话稿。几十年下来,他收藏的讲话稿装了满满一排书柜。
本单位是个很大的单位,从历史沿革上看,时而直属于国家部委,时而隶属于地方政府,折腾了好几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体制更迭,领导走马灯似的换,积攒下来的讲话稿,多如牛毛。大包将收藏的讲话稿分类整编,打理得像文物一样,很是赏心悦目。闲暇的时候,大包泡上一杯茶,一边品茶,一边赏析“文物”,产生很大的成就感。
这些讲话稿,反映着时代变迁,是单位历史的缩影。几十年前,没有打字机,领导的讲话稿,都是写在稿纸上,写得十分潦草。领导多是大老粗,讲完了话,稿子随手就扔。如果不是大包心细,及时给收起来,今天哪能见得到这么珍贵的史料!后来,有了打字机,领导的讲话稿就铅印得齐头整脸了。可是,越是整洁的讲话稿,领导越是喜欢用红铅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今天看来,这些红色的笔迹,显得弥足珍贵,那是领导们工作思路的调整和进一步明晰!此外,最有价值的,是领导人随手用铅笔写在纸片上的只言片语。越是大领导,越是喜欢用铅笔,越是水平高的领导,越是言简意赅!
收藏这么多领导的讲话稿,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是一件很吃苦的事。有些讲话稿,是大包跟在领导屁股后面要的。有些讲话稿,是他用笑脸和香烟换来的。也有些讲话稿,是冒着受处分的危险,顺手牵羊得来的。领导的讲话稿,应该是有人管着的,轮不到大包收藏。可是,大包偏要收藏。大包理直气壮地说:我收藏领导的讲话稿,有什么不好?我是在学习中收藏,在收藏中学习!难道这有什么错误吗?
现职领导也动员过大包,要他把老领导的讲话稿,交给公家收藏。尤其是讲话稿的原件,更应该拿出来,存入档案。领导的讲话稿,是公共资源,个人是不能吞占的。大包说:什么叫个人吞占?我是开放性收藏,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来我这里复印嘛。就算我是民间收藏吧,等我死后,总要作为一笔遗产交公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现职领导也只能装聋作哑了。既然,大包有这个爱好,就成全他吧,反正又不是干坏事,为什么不从善如流呢?现职领导专门拨了一笔资金,要大包用在保护讲话稿上。大包很高兴,买来了樟脑丸、温度计、湿度计、防爆灯、灭火器、报警器等,把存放讲话稿的房间武装成了弹药库的水平。
一个喜欢收藏领导讲话稿的人,一定是个有作为的人。人们发现,大包收藏的东西,真是太有用了!写史志的时候,要查阅老领导的讲话稿;写“三爱”教育材料的时候,要参读老领导的讲话稿。老领导们写回忆录,更要重温当年的讲话稿,回顾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有,老领导去见马克思了,更少不了要调阅老领导的讲话稿,写一篇无限缅怀的悼词!
这时候,大包就成了个得意的人物,成了个不可替代的人物。大包是个美誉度很高的收藏家。
当然,大包是与时俱进的。为了丰富讲话稿的总体藏量,大包贴了海报,广泛地在本系统、本单位内部征集老领导的讲话稿。许多老同志被大包打动了,不但送来了发黄的讲话稿,还送来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他们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包:这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好!大包深受感动,决心将收藏讲话稿的事业进行到底!他向老领导们表了态:合理开发讲话稿资源,写论文,出专著,将老领导的讲话稿汇编成书,让其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