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第5/12页)

【原文】“伻来毖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

【直解】伻,是使。毖,是戒饬。宁,是慰安的意思。秬,是黍米。鬯,是郁金香草,古时以墨黍为酒煑,郁金和之,使其气芬芳调鬯,故谓之秬鬯,乃用之以祭神者也。卣,是中尊。明,是洁。禋,是敬。史臣记周公留洛之后,成王遣使诰戒殷民,因以秬鬯赐周公,礼数隆重,故周公复命于王说:“王归宗周,不忘洛邑,遣使来此戒勅殷民,且以恩命来安慰我,赐我以秬鬯二尊。其词说这秬鬯之酒,乃明洁禋敬以祭神明之物,非是可常用的。故我拜手稽首,以此休美之物,奉享于公以示隆重。王之命宁我者如此,此乃特恩殊礼,而非我之所敢当也。”

【原文】“予不敢宿,则禋于文王武王。

【直解】宿,是进爵饮酒。周公说:“王所赐秬鬯明禋之酒,乃用之宗庙以事神明者,予岂敢邃当此礼,而进爵以饮乎!予惟推受恩之所,自念祖德之当酬,乃用此以禋祭于我文王武王,予以为王祈福,尽臣子祝愿之忱而已。”其谦不居功,孝不忘本如此。

【原文】“惠笃叙,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于乃德,殷乃引考。

【直解】惠,是顺。遘,是遇。厌,是饱。引考,是长寿。周公祭于文武,其祝祷之词说道:“今王一身,所系甚大,我先王精爽在天,当默佑之。夫福莫大于好德,愿阴诱王衷,使顺文武之道,笃厚之不忘,次第之不紊,以缵承先业而无失德可焉;福莫大于康宁,愿默相王躬,使身体康强,无令遘遇灾害以自罹疾病可焉。子孙者,王之胤嗣,则启佑之,使其子孙万年厌饱祖德,亦如王之笃叙也;民者,国之根本,则默相之,使殷民皆率德永年,享有寿考,亦如王之康宁也。”夫周公虽祝颂成王,而寓规讽之意,忠臣爱君之切如此。

【原文】“王伻殷乃承叙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

【直解】伻,是使。承,是听受。叙,是教条次第。观,是法。子,指成王。周公既述为王祈祷之词,又丁宁说:“王遣使毖戒殷民,固有教条次序,然不本诸身,则徒法何以自行。王必须躬行实践,使殷人都有所感发兴起,听受今日教条的次第,至于万年之永,莫不观法我孺子之德教而怀服之,则国家之业,可以永保于勿替矣。”

【原文】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王宾,杀禋,咸格,王入太室祼。

【直解】此以下是史臣记当时祭祀册诰等事,及周公留洛之始终。烝,是冬祭名。骍,是赤色。逸,是史逸。王宾,是助祭诸侯。杀,是杀牲。格,是至。太室,是清庙中央之室。祼,是灌酒于地以降神。史臣记成王于戊辰之日,在洛举行烝祭之礼,因以留周公治洛之事,告于文武文王之前,用赤色之牛一,武王之前,亦用赤色之牛一,庙祭皆用太牢。此用特牲者,盛其礼也。王又命史官作册祝之文。当时史官名逸者,所作祝文,惟告周公留后治洛的事,更不他及,重其事也。于时诸侯为宾于王者,以王杀牲禋祭祖庙,都来助祭。而王乃入太室之中,用珪瓒酌秬鬯之酒,灌于地以降神。其举行祭告之礼如此。

【原文】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

【直解】上文言烝祭之日,与祭告之事,作祝之人,而未明言为某月。故史臣又记说,成王命周公留后治洛,祭告文武,命史逸作祝册以告神,皆在十有二月。前言戊辰,乃十二月中之一日也。以是日告文武,即以是日命周公,以洛邑之民,受于文武,故不轻于付托耳。

【原文】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直解】史臣记周公留洛之后,凡七年而薨。不曰治洛惟七年,而曰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者,盖以洛邑之地与洛邑之民,皆是文武所受于天,故保其地与民,即所以保其命耳。周公留洛之始末如此。按:《洛诰》一书,所言皆治洛之事。周公于成王,则勉其宅中图治,而成王业之终;成王于周公,则望其留后辅君,而释明农之志。君臣交相责难,词旨恳切,而于诞保殷民之意,则篇中尤惓惓焉,宛然明良喜起之气象。成周有道之长,岂偶然哉!后之君臣,宜知所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