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一块充满矛盾和差异的大陆(第8/15页)

尼罗河三角洲
英国于是很快改变了策略。当时的本杰明·狄斯累利首相是个极富商业头脑的人,他设法控制了苏伊士运河曾掌握在埃及总督那里的大部分股份。而且,因为拿破仑已没什么地位,这条路线又被证明是亚欧贸易的黄金干线,年收入将近4000万美元(仅在1930年,苏伊士运河吞吐量就高达2800万吨,几乎是美国的苏圣玛丽运河自开通以来总吞吐量的三分之一),英国政府也就毫无怨言了。

苏伊士运河
顺便说一下,埃及的文物古迹随处可见。金字塔坐落在开罗附近,这块地方过去曾是古埃及都城孟菲斯的所在地。上埃及的古都底比斯,坐落在距孟菲斯几百英里的尼罗河上游。不幸的是,阿斯旺水坝把菲莱岛(位于尼罗河上游的古代宗教圣地——译者注)变成了许多小岛。在尼罗河涨水的季节,这些小岛四面全部被尼罗河浑浊的河水环绕,因此它们注定会被彻底毁掉。死于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像在这里发现的许多其他法老的陵墓一样,他们生前的用品和财产以及他们本人的木乃伊如今都汇集在开罗的博物馆里,开罗博物馆正在迅速变成一座陵墓,同时也正在成为世界上最迷人的古迹收藏地。
非洲的第三部分是苏丹,其地理环境与非洲其他部分截然不同。苏丹几乎与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平行,但它没有继续向东延伸很远,埃塞俄比亚高原挡住了它的去路,把它与红海隔开。
如今,非洲就像盛大国际桥牌比赛中的赌注,当一个国家亮出“三张黑桃”,另一个国家立马会以“四张方块”回击。19世纪初,英国从荷兰人手中夺走了好望角。此地最早的殖民者——固执的荷兰人不喜欢英国人的统治,于是把他们的家当收拾到大篷车里,套上牲口,集体向北方迁移。英国人于是照搬了俄国人16世纪征服西伯利亚时的老办法——一旦有足够的流浪者在西伯利亚的一个新地区安顿下来,沙皇的军队就尾随而至,通知这些居民:既然他们原本是俄国的臣民,那么他们刚刚占据的土地也就是俄国财产,莫斯科政府会通知他们,收税官什么时候到来。
英国人一直尾随着那些向北前进的布尔人(非洲南部荷兰移民后裔——译者注),并试图兼并他们的领土,结果导致很多不愉快的争端。长期在户外活动的布尔人的射击技术远比那些伦敦士兵好。在1881年的马杰巴战役后(格莱斯顿在这件事上非常公平,他就此发表了关于忍耐的一段讲话,其中一句话值得所有政治家们抄录:“我们昨晚打了败仗,我们的骄傲受到了伤害,但我们没有理由再为荣誉付出更多的鲜血。”),布尔人得到了暂时的喘息机会,重新获得了独立。
然而,整个世界都知道这场大英帝国和一小撮农民之间的战争会有何结果。英国的地产公司从土著首领那里买下了大片的土地,逐渐向北部蚕食。与此同时,为了控制全埃及的局势,英军也正沿尼罗河两岸缓慢而稳步地向南挺进,一个著名的英国探险队正在开发非洲中部地区,并取得了辉煌战果,显然英国人是想修建一条穿过非洲中心地带的隧道。同时,他们已开始在开罗和好望角建立地面指挥所,这两端迟早会在尼罗河和刚果河发源的大湖区汇合。到那时,英国人的火车就可以从亚历山大一直开到桌湾(因桌山而得名,该山形状奇特,是个台状山,形成了开普敦的天然背景),而不必中途换车。
显然,法国人则想沿东西线大展宏图,而英国人则想沿南北线有所举措。这里的东西线是指从大西洋到红海,即从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到法属索马里的吉布提。吉布提是整个阿比西尼亚的出海口,而且有铁路与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相通。如此巨大的工程当然要花费很多工夫,但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夸张。我们看着地图,可能会觉得工程中会有许多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需要克服。比如,尼日利亚北部的乍得湖的工程就很棘手,从此向东就是工程中最艰难部分的开始,因为苏丹东部(如今是盎格鲁-埃及的苏丹)和撒哈拉沙漠一样贫瘠荒凉。